伍淑賢
星期日早上,電台訪問六七十年代紅歌手黎愛蓮 (Irene Ryder),聽到她久違的靚歌聲,像《Nobody,s Child》。真多謝這些美麗的歌手,把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保存下來。那是流行在家裡開party,即家庭舞會的年代。
黎愛蓮當紅的時候,我們剛趕上了初中,不過同學之間開party的風氣還很盛。我家環境不好,所以從未有條件開這種家庭舞會。不過一些家境較佳的同學,多數是住佐敦或者尖沙咀私人樓宇的,特別是家裡有哥哥的,不時都會家裡開party,女同學自然是被邀請出席的對象。
由於自己沒當過搞手,所以只記得參加的感覺。一如出席所有party,事前還是要費點周章,準備一套見得人的衣服和打扮。當天晚上,同學的爸媽都會識趣地不在家。女主人同學,會用家裡的唱機和黑膠碟,自己做唱片騎師,或者幾個同學輪流做。只要客廳可以容納七八個人,檯椅挪開,有塊平滑的木板地,有音樂,有男有女,放幾枝汽水,舞會就可以開始。
當年的hit歌,全是歐西流行金曲榜上的英文歌,現在網上都搜尋得到。最難忘的是Petula Clark的《Kiss Me Goodbye》,通常是舞會最後一隻舞,頭兩個小節的音樂響起,大家知道是尾聲了,起來跳最後的慢舞。真實中的舞伴,多不會盪氣迴腸,反而是在盤算一會應坐幾號巴士回家。有時會用Engelbart Humperdinck的《The Last Waltz》做煞科舞。回家路上,華爾滋的三拍還會在腦裡纏繞很久。
舞會風之盛,無孔不入,比得上現在任何年輕人的玩意潮流。有次參加一個在烏溪沙青年營舉辦的童軍營,男女童軍一起受訓,最後一晚的節目,就是開party! 我記得大家都穿便服,因為根本沒人會帶西褲和裙,不過很記得那個P場,就是一個簡陋得可以的大禮堂,地下也是粗硬的石屎地,大家只穿球鞋,T恤牛仔褲,有些趿著膠拖鞋,便跳起紳士淑女的舞來,有個女同學便這樣認識了後來的丈夫。開P,其實比任何社交媒體,都是更好玩的成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