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在一個論壇提出,越來越多內地買家來港置業,間接推高了樓價,因此建議不再允許內地人到香港買樓。筆者以為,此建議不妥。
香港樓價步步高,壓抑樓價是必須的,過高的樓價首先是形成泡沫,泡沫爆破,香港經濟又受到嚴重摧殘,這是有歷史經驗教訓的。其次,樓價過高,租金也必然水漲船高,則百業經營成本加重,影響香港經濟的多元發展,這也是有教訓的,社會也有共識。所以,一定不能讓樓價瘋漲,這是不爭的。
但是,將壓抑樓價之刀砍向內地人,則是不智的。的確,香港樓價上升,與內地人進入不無關係,內地人形成的購買力是推升樓價的一個因素。但是,視內地移民炒家成「禍根」,這有失公允。有論調甚至認為,港人買樓愈來愈難,主因是港人已被內地同胞邊緣化,深究其原因,是不當的投資移民政策使然。據現行規定,投資移民只要在港投資六百五十萬元,買一間中價豪宅,就可穩獲居留權,終生就可在港有免費的教育及低廉的醫療福利,所以這類移民客大都買市區樓作投資,結果中產家庭也要撤離市中心區。這種「內地人邊緣香港人」的論調,聳人聽聞。
如所周知,投資移民香港的政策是在前幾年香港經濟十分困難之際提出的。首先,這不是只面向內地,而是面向全球。如果,單單禁止內地而不禁止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士,是否有違平等原則,而犯有歧視之嫌。事實上,現在內地人湧向香港,是香港之福,不是香港之禍,這是一個簡單易明的道理,將內地人妖魔化其實是妖魔化香港。
筆者以為,當初制訂該政策,既有救香港燃眉之急的短期作用,更有戰略眼光。香港目前的經濟結構性問題,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人口不多,消費力有限,經濟極受限制。筆者認為,香港至少要有一千萬人口的規模,才稱得上國際大都會。
由於「一國兩制」的限制,香港的流動人口很少,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無法相比。董建華時代明智,力爭中央開放了「自由行」,但是始終限制很多,香港的消費規模有限,持續發展就缺乏活力。
自然,政策是與時俱進,若投資移民六百五十萬元門檻低了,適當增加就是了。但是絕不應該禁止內地人來港買樓。事實上,就是內地人到香港炒樓,也是不應禁止的。香港當局只可以在銀行貸款上作出限制,問題是不少內地投資人士並不需要在香港銀行貸款,是很難限制。香港社會曾經對香港內地配偶是農村人多、學識低、也不富裕,很有意見,那麼現在有「富人」湧入,怎麼又面有難色。
事實上,香港當局對於樓市頗有經驗,一向以來追求平穩,不要大起大落,同時分群處理。對於低收入人士,則以公屋居屋安置,各得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