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一星期前,當我啟程赴內地公幹時,得知康泰旅行社組織的一個赴菲律賓旅遊團的21位同胞在馬尼拉遭劫持。晚上,驚悉8位同胞被槍殺,其他多位同胞受傷。這是一宗香港歷史上罕見的慘劇。
香港七百萬居民對於8月23日香港8位同胞在菲律賓被劫持而死難所表達的強烈憤慨和悲傷,特區政府處理有關事件所顯示的高度責任感和效率,中央政府對香港同胞在有關事件中遭遇所表示的深刻痛切和關愛,一下子,將香港七百萬居民與國家同屬於一個共同生命體的意識,以遠勝於任何文字和圖像所能闡述的效果,在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香港土地上傳播。
我們要求菲律賓政府當局盡快全面客觀地查實事件真相,為屈死的同胞以及肉體或心靈受嚴重創傷的同胞討回公道,同時,應當化悲痛為力量,投入當前和今後香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工作。
痛苦會隨時間流逝而減弱。激情會隨情景轉換而平息。然而,香港社會應對8月23日慘劇所表現的精神,顯示:「民心可用」。
香港七百萬居民對於自己同胞的關懷,也就是對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香港」這一我們共同家園的關懷。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是與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息息相關的。無論出身、經歷或者職業、遭際等等有何不同,只要是香港居民,都有一份共同的意願,那就是建設好香港。
發生8月23日慘劇是任何人始料未及的。特區政府應對這一事件的表現,明顯勝於以往應對其他突發事件,有助於提升特區政府的民意支持率,也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特區政府努力做好各項工作。
行政長官在大體處理完8月23日事件後,將時間和精力回到為即將發表的2010至2011年施政報告撰寫初稿和最終定稿上。希望他能夠把他在8月25日公開呼籲香港居民團結一致共渡難關的意念,充分地體現在他的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中。
加深港人的身份認同
今天,香港經濟轉型、政治轉變和社會演進所呈現的錯綜複雜的態勢和盤根錯節的矛盾,既要求行政長官認真全面地總結過去,看看他在競選連任時的政綱和成功連任後已經發表的施政報告中的各項施政承諾,哪些已經做了,哪些正在做,哪些尚未做,哪些則因為形勢和條件變了很可能無法做;更重要的是,必須展望未來,對於已被實踐反覆證明是過了時的理念、計劃和謀略,敢於革故鼎新。
在應對8月23日慘劇中,特區政府展示新舉措。就宏觀而言,提出8月26日全香港為死難同胞致哀,包括上午8時,一起為死難同胞默哀3分鐘。就微觀而言,承諾為遭受慘重打擊的6個家庭提供「永久性」照顧。這表明,特區政府能夠因應新問題制訂和採取新措施。在這兩項措施上,特區政府表現了堅強領導。
誠然,政府的新措施還需要社會配合。在8月26日那一天,我注意香港媒體的反應,在電子傳媒中,將電視台標誌換上素裝的是一家;在平面傳媒中,多家報章的彩色名字未換成黑色。該日上午8時正,不少在行進中的市民沒有駐足默哀;行進中的車輛也未有任何表示。
香港是一個法治之區。特區政府是否考慮制訂或修訂相關法律,使今後再遇到同類事件時,全香港依法舉行共同哀悼活動?更重要的是,特區政府應當思考,在一個崇尚自由市場經濟理念的地方,如何引導社會輿論和民意,真正做到同心建香港?
大政府還是小政府?強勢政府還是無為政府?固然在學理上有不斷的爭論,其實,這一類十分入世的問題,其理論分歧歸根到底反映各派理論所依賴的不同的實踐條件。可以這樣說,不是凱因斯造就了其學派在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及嗣後直至上世紀70年代的「輝煌」,而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及嗣後西方國家經濟形勢成就了凱因斯主義的歷史地位。
我相信,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不會在8月23日之前就設想了一旦香港遭遇重大不測事件,有同胞死於非命,就舉行全香港共同哀悼活動。相反,這是臨事的謀略,卻因此樹立了新的規範。
在8月23日慘劇中,香港8位死難同胞以及其他受肉體或心靈創傷的同胞,以他(她)們的生命或健康的沉重代價向世人揭露:一個缺乏足夠管治能力和應有管治水平的政府會是如何地折磨人民?政府的管治和施政,對於一個國家或地方的發展至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