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近年,隨著中國整體國力的崛起,日本對中國的戰略猜疑不斷上升;再加上中美全球矛盾的地區化,日美安保也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又有了新的驅動力。但是,今天的全球和地區格局已非冷戰狀態,各方既有對抗,也有互相依存關係。中美日三方的戰略敵意,也只有在三方探索戰略互信的機制和過程中才能逐漸消除。
中日兩國首腦在亞歐峰會期間實現「走廊交談」。雖然雙方在釣魚島問題上依然各自闡述立場,但基本上還是從中日關係的大局出發,希望這一事件不至於影響中日關係整體的調適。而且據來自日本的消息,日本首相菅直人此舉也是繞開了強硬的日本外相前原誠司。
雖然如此,對於「走廊交談」之後,中日兩國如何處理釣魚島問題上的衝突,人們還是應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並思考可能的處理機制。筆者之前曾發表文章,倡導中日可考慮在釣魚島問題上探索建立「互信機制」。這一建議在現階段不見得能立即適用,但類似的思路卻似乎值得在「走廊交談」之後的中日兩國展開探討。
撞船事件:日方處理方式錯誤
首先必須指出,日本將此次撞船事件進入國內法的司法程序,是完全錯誤的做法。從中日在釣魚島存在主權爭議的事實來看,日本的國內法完全不適用於釣魚島海域。雖然日方可以目前實際控制釣魚島,並否認中日存在釣魚島主權爭議為理由來予以辯護,但誰都知道,中日關係極其錯綜複雜,目前正在經歷兩國歷史上首次極其漫長而艱難的國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調適,因此日方若有善意和誠意,面對這樣的突發性衝突,最好的解決途徑就是尋求外交溝通和解決,而不是使其進入司法程序,尤其是日本國內法的司法程序。
日本的這一做法,意在向世人證明,釣魚島是日本主權範圍,任何國家、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染指。因此,日本此舉實際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示範效應。從過去30多年的歷史來看,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曾提出「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思路,並表示後人的智慧將超過這代人,顯示中國願意長久擱置這一爭議。
最近若干年,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日關係日趨複雜,釣魚島問題實際上已經發生了某種程度的質變,亦即由原來中日之間的主權爭議,演變成日本利用釣魚島來與中國展開戰略博弈的籌碼之一。
日本對華兩大錯誤研判
以此次釣魚島撞船事件為例,這本來是一個可以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的簡單事件,日方完全無須使其進入司法程序,尤其是進入國內法的司法程序,並在中方抗議一再升級的情況之下仍拖延放人。日方之所以這樣做,既有時任國土交通大臣的前原誠司個人對華傾向強硬的因素,也有日本高層對中日戰略態勢和中國態度整體研判的原因。
近一段時間,日方內部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漁船進入釣魚島海域增多,是中國政府授意或默許所為;美國國防部內部也有看法認為,中方的這些偽裝漁船與中國軍方的行為渾然一體,均意在實現奪取釣魚島的目標。正是在這些戰略研判的基礎上,日本收緊了對釣魚島周圍的警戒措施,並在此次撞船事件中採取包括國內法司法程序在內的異常強硬的措施。
覆蓋日方這一強硬和錯誤做法的,是日本對日益崛起的中國的戰略猜疑和敵意。近年,隨著中國整體國力的崛起,尤其是中國軍力的崛起,日本對中國的戰略猜疑不斷上升;再加上中美全球矛盾的地區化,日美安保也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又有了新的驅動力。與此同時,日本外務省和首相官邸對中國在此次撞船事件中的底線出現了錯誤研判,認為中國將僅止於抗議而已。
如何制約日本的錯誤做法?
面對日方的這兩個錯誤研判,中方應有相應的作為。過去一段時間,中方的反制措施顯然已對日本高層的錯誤做法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約作用。這種適度的強硬,也是中日關係整體調適過程的題中之義。
與此同時,中美戰略關係的適度改善,也將對制約日本高層的錯誤做法起到一定制約作用。從更宏觀的意義上說,中美日三方的戰略互信,雖然在地區局勢錯綜複雜的情況下也將十分艱難,但並非毫無可為。畢竟今天的全球和地區格局已非冷戰狀態,各方既有對抗,也有互相依存關係。中美日三方的戰略敵意,也只有在三方探索戰略互信的機制和過程中才能逐漸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