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志強時評:直資計劃與「有教無類」應適當平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2-02]     我要評論

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教不分類,教不擇人,是教育的基本原則,背後所包含的價值理念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彰顯教育在人人面前平等的理念。筆者支持「教育公平」、「有教無類」的直資政策,期望政府及真正有理想辦教育的人士齊心協力,在直資計劃與「有教無類」之間取得適當平衡。核心問題是,一些傳統「有教無類」的名校轉為直資後,是否依然堅持「教育公平」的理想?是否堅持提供有別於官、津、私校的另一選擇時,不會直接或間接排斥清貧學生?

 直資計劃早於1991年已經設立,該計劃的推出,是因為當時香港教育太單一化,不像外國公立和私立學校的教學模式那樣百花齊放。政府為了提高教育的自由度,但又不希望改變政府資助的形式,令學校變成牟利機構,於是就想出直資計劃。根據教育局的說法:「是協助私立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體系,在官津學校教育以外提供另類的優質學校,使家長為兒女選擇學校時有更多的選擇。」

 設立直資學校的目的是「鬆綁」,讓有關學校在接受公帑資助的同時享有較大的自由。直資計劃為直資學校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管道,大量的社會資源通過學費的形式轉移到學校教育中來,使學校有更多的提高辦學素質的機會。由於直資計劃並不是以減輕政府的公共財政負擔為目的,在正常情況下學校的轉制不會消減對每個學生的津貼水準,因此政府仍然承擔起最終的責任和義務。

直資計劃應堅持教育公平理想

 直資學校一方面獲得政府提供資助,另一方面收取學費,而在課程、聘任教職員及入學要求等方面,都可自行釐定。於是,在市場上本來已有收生優勢的名校,有很大的誘因和最好的條件轉變為直資學校,讓它們在繼續接受公帑資助的同時,可以增加學費和多收學生。

 核心問題是,一些傳統「有教無類」的名校轉為直資後,是否依然堅持「教育公平」的理想?是否堅持為家長提供有別於官、津、私校的另一選擇時,不會直接或間接排斥清貧學生?

 審計署最近發表審計報告,揭露教育局管治的直資學校存在一些問題,反映教育局監管不足。最引起社會關注的是,報告揭出部分直資學校一年的學費加幅達25%,個別直資學校的每年學費高達6萬元,即每月5千元,相當於一個基層家庭的全部收入,足見部分直資學校愈來愈「貴族化」。顯然,部分直資學校的昂貴學費是一般家庭無法負擔的,貧家子女只能望門興嘆。

 香港較貧窮的學生,要進名校本來已是比較困難。因為香港中學是分區派位;一般而言,香港較好的學校多在富人和中產階級比較集中的港島北部以及九龍區,而較多窮人居住的新界學生就是成績好,跨區派位也是不容易。所以,分區派位制度,一方面是讓學生不用太舟車勞頓,另一面卻很容易令新市鎮的低下階層望門興嘆。而自從政府引進直資政策,不少學校轉為直資學校,窮學生很難負擔直資學校的昂貴學費,這導致窮人不能藉優質教育提升子女教育,爬升上社會較好的位置。

 昔日香港很多基層子弟,包括我們的特首曾蔭權,以及梁振英、曾鈺成、曾德成等雖然出身家境清貧,但憑成績升上優良中學,憑努力走向高層。香港過去「有教無類」的傳統,不論貧富,所有年輕人可享有大致相同的起跑點。但是,隨著傳統名校轉型為豪華直資,這條平均的起跑線已消失了;要解決這問題,直資學校必須要撥出一定的學額跟津貼,對清貧學子不收學費及所有雜費(包括時興的遊學等費用)。

「有教無類」的兩個要義

 追溯教育公平價值觀念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無論是西方文明的奠基人—古希臘哲人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還是東方文明的聖人孔夫子,都把「教育公平」、「法律保證公民的教育權利」、「有教無類」作為人類理想社會的基礎。

 孔子30歲開始收徒講學,一生曾教導過3千多人,不但教平民,女孩子、廝僕也都教過,有出身窮困的弟子,如子路、仲弓、原憲等,也有貴族弟子,如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孔子將禮樂教化向所有人敞開,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學有專精的有孔門四科十哲、七十二賢人,開中國古代私學、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平等是第一要義,孔子推崇並躬行的是典型的平民教育,在孔子看來,人不分貧富貴賤,都應該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權利;變遷是「有教無類」的第二要義,這是指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改變人的性格,從而改變人的命運。教不分類,教不擇人,是教育的基本原則,背後所包含的價值理念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彰顯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給予清貧學子一視同仁的教育機會

 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已成為普世價值。世界各國越來越注重教育公平。美國《2001年不讓一個兒童落後法》明確指出,公立教育要「確保美國的每一位兒童受到一流的教育」,要求教育公平的觀念不僅落實到每一個人有書讀,還要落實到每一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並要求切實縮小弱勢群體兒童學習成績上的差距;英國在基礎教育階段,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徵,為每位兒童制定個體教學計劃,因材施教,鼓勵學生按興趣學習,在興趣科目上投入更多精力,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日本的教育公平要求更高,無論在東京市區,還是在北海道鄉村,規模相同的兩所小學,校舍、設備條件,甚至外觀都是統一標準。公平的理念在日本教師當中深入人心,有電視記者在日本一所小學拍片,鏡頭停留在一個學生身上5、6分鐘,就有教師來提醒:先生,我們的學生都是好孩子,請你多拍幾個人。

 現在香港不少成功人士出身貧微,他們成功之道,除了是憑個人努力外,不少是因為當年獲得收費低廉的津校教育。筆者支持「教育公平」、「有教無類」的直資政策,期望政府及真正有理想辦教育的人士齊心協力,在直資計劃與「有教無類」之間取得適當平衡。社會亦期望以直資學校為母校的名校校董,不要忘記自己少年清貧而有今日的成功,是因為社會有秉持「教育公平」、「有教無類」理想的學校,給予他們一視同仁的教育機會。政府則應該在直資計劃與「有教無類」作適當平衡,首先要限制過高收費,其次要嚴格落實獎學金和助學金(包括所有遊學等費用和給予清貧學生有和其他同學同時和同等的學習機會)制度。落實這兩點,才可為所有青少年、社會各個群體提供平等、優質、多樣性的學習機會,達至和諧社會。

相關新聞
志強時評:直資計劃與「有教無類」應適當平衡 (2010-12-02)
民筆聊生:提供合適土壤 推動創意文化產業 (2010-12-02)
五都選舉藍營「慘勝」台灣贏得機會 (2010-12-02)
歐債危機繼續困擾全球經濟 (2010-12-02)
反對派內訌爭權奪利 (2010-12-02)
來論:「申亞」討論揭示政治化貽害香港 (2010-12-01)
廿四味:陶君行投機陷四面楚歌 (2010-12-01)
把脈香港:教協激進路線的慘敗 (2010-12-01)
反對申亞的理據難以成立 (2010-12-01)
縱論五都選舉結果 (2010-12-01)
西方走廊:白高敦錯拋黃金成「千古罪人」 (2010-12-01)
龍聲飛揚:國民教育與現實生活互相演進 (2010-11-30)
以遠大視野推動體育 (2010-11-30)
申亞意義超越功利考慮 (2010-11-30)
「交通津貼計劃」改善就業錯配 (2010-11-30)
想砸中國法院 諾委會應知恥 (2010-11-30)
田園快語:重視家居安全 防止意外再生 (2010-11-30)
雪泥鴻爪:喜慶樂行善 施受齊開心 (2010-11-30)
指點江山:建制派須重視選戰口號 (2010-11-29)
廿四味:民主黨和教協的索賠騙局 (2010-11-2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