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為死亡添上意義的本色神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1-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倪柝聲,攝於一九三八年。 網上圖片

──談倪柝聲對《聖經》所說死亡的闡釋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李慶餘/整理

 死亡學這個題目,在台灣和中國大陸已興起了近二十年之久,只是在香港仍然比較少有人談及。有談及者,亦多從儒釋道哲學入手,對於西方耶教傳統的看法,鮮見有深入而獨到的討論。本文試從中國一位基督教領袖倪柝聲(1903-1972)的理論入手,簡單說明本土神學家對死亡的闡釋。

 倪氏的著作等身,為基督徒聚會所的創辦人,他對聖經的解釋別具一格,其見解被後人稱為「屬靈神學」。他的影響力遍及中國及海外華人社區,一直被奉為華人神學界的泰斗之一。

 一般死亡學的書籍都會根據《聖經》,指出亞當犯罪後,人有了原罪,得面對死亡。唯一能拯救人的方法,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代死。人只要憑信心相信他,便能得著永遠的生命。因此,在基督教看來,死並不是生命的終結。倪氏在不同的書籍中,都認為肉身的死亡,只不過是暫時的休息,所以《聖經》以「睡」來形容這狀態,如《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十三至十四節:「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又如《馬太福音》九章18至26節中,記載了睚魯十二歲女兒的死亡:「……有一個管會堂的來拜祂,說:『我女兒剛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耶穌到了管會堂的家裡,看見有吹手,又有許多人亂嚷,就說:『退去罷!這閨女不是死了,是睡著了。』……」上述兩則文字都反映了《聖經》以死為睡的觀點。

 與其他學者一樣,倪氏也認為人有罪,所以要面對死亡,只是他對罪所帶來的後果有特別的見解:

 罪藉著悖逆一進入,首先所產生的後果就是神與人的分離;因此人就被神從祂面前趕出去了。神不能再與他有交通,因為神與人的交通有了障礙。聖經從頭到尾都稱這種障礙為罪。……罪在人裡面既然構成了人與神交通的障礙,就使他產生了一種犯罪的感覺──與神隔離的感覺。(註1)

 倪氏認為罪就是人與至善至美的上蒼的溝通出現了障礙。這障礙令人與上蒼有隔離的感覺。

 至於罪如何帶來死亡,倪氏藉《聖經》中的一個故事來說明。《聖經》記載了一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病的女人,因摸耶穌外袍的邊而得醫治。倪氏對此事有如下申釋:

 血漏在聖經中何意?……人的生命在血裡頭。漏就是生命的消耗,一直在走上死亡的路。(註2)

 倪氏指出,死亡的原因就是生命的消耗。他指出,患血漏病的女人就是人類的代表,因為人類都在消耗自己的生命。他又說:

 世人在神面前不只是罪人,而且是死人,是死透的人。一個人把自己估作罪人,還是估高了;至少要把自己估作死人,才作得對。……我是死人,甚麼都不會作……我是何等沒有用的東西,像死人一樣,動也不能動。如何能達到這一地步,就是不需要掙扎……生命就要起首在你身上彰顯。(註3)

 世人都在消耗自己的生命,所以是個什麼都不會作的死人。當人明白自己的處境,放棄掙扎,才可得到新生命。倪氏常用遇溺者作比喻,指出遇溺者最初會在水中猛烈掙扎,這時救生員救他,只會枉費氣力,當遇溺者沒有氣力再掙扎時,救生員才可能把他救起。所以人放棄掙扎,才有得到新生命的機會。由此看來,死是必須的。倪氏對死之必須有如下說明:

 要去掉我們的罪性,我們必須去掉我們的生命。罪的捆綁既是因生而開始,那麼罪的釋放惟有藉著死而引進。……得釋放的秘訣就是死。(註4)

 倪氏把死亡的負面意思轉化為積極的正面意義,指出死是唯一從罪中得釋放的方法。他又說:

 主死的時候,有血與水流出來。我們知道,主的寶血流出,乃是為著洗去人的罪;而主肋旁有水流出,這乃是指分給人生命。(註5)

 耶穌死後被刺,有血和水流出來,根據近代醫學的研究,這情況代表死者的心臟已經破裂,胸腔囤積血塊(血)和血清(水)所致。倪氏用靈意解經手法,認為水的流出代表把生命分給人,這解釋甚具創意,為死亡再添上了一層正面的意義。倪氏又指出,新生命是天人關係的再建立:

 重生是神與人所具有的一種生產關係,這關係是永不能取消的;就如同父親生下兒子後,無論後來他自己變得如何,或是他的兒子怎樣,他兒子是他生的事實,是永不能改變的。……從前他是「居於肉身」的,現在他是「居於靈裡」了。(註6)

 當人得到新生命後,天人關係就得重新確立,人的精神就能突破肉身限制,提升到「靈」的層次,這種解釋甚具中國哲學意味,令人想到朱熹的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的關係。

 (本文及圖片為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註1 倪柝聲:《正常的基督徒生活》(台灣:福音書房,1986),頁6。

註2 倪柝聲:《未完成的最後講章──馬太福音透視》(香港:活道,1989),頁164。

註3 同上,頁164。

註4 同1,頁32。

註5 倪柝聲:《神恢復中成熟的帶領》(台灣:福音書房,1994),頁541- 542。

註6 倪柝聲:《倪柝聲論靈命》(台北:少年歸主社,1989),頁43。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為死亡添上意義的本色神學 (2011-01-08) (圖)
古典瞬間:卜 歲 (2011-01-08) (圖)
文化觀察:生日,生日 (2011-01-08) (圖)
文化觀察: 名人圖書用什麼贏得讀者? (2011-01-08) (圖)
歷史與空間:「得寵」的虱子 (2011-01-05)
古今講台:諸葛亮的神奇 (2011-01-05)
豆棚閒話:年年有「魚」(餘)及其他 (2011-01-05)
古典瞬間:古詩中的「元旦」 (2011-01-05) (圖)
生活點滴:丹砂紅輝映中國年 (2011-01-05)
歷史與空間:《水滸》須讀百回本 (2011-01-04) (圖)
開卷有益:你也可以成為馴獅師 (2011-01-04) (圖)
來鴻:小鎮上逐漸消失的景色 (2011-01-04) (圖)
詞話詩說:天 梯 (2011-01-04)
歷史與空間:一代紅妝照汗青——名妓陳圓圓生平行跡發微 (2011-01-01) (圖)
豆棚閒話:孟孫的雙重標準 (2011-01-01)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1-01) (圖)
文化觀察:「文化賺錢論」氾濫傷害了甚麼? (2011-01-0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