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風雲變幻。網上圖片
戴永夏
我國是一個農業古國,自古以來百姓多靠種地為生,因而年成的好壞至關重要。百姓總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過上好日子,但這主要決定於「老天」的安排。為了能窺知「天意」,他們常在歲末年初,採用一些樸素的方法,占卜新的一年晴雨旱澇、莊稼豐歉等情況,以做到心中有數,避災趨福,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卜歲」。
卜歲之俗,由來已久。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旐維旟矣,大人占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的句子,這說明遠在兩三年以前,先民們就懂得占卜豐歉。司馬遷的《史記.龜策列傳》中,也有「卜歲中禾孰不孰」、「卜漁獵得不得」、「卜天雨不雨」、「卜天雨霽不霽」等記載,由此可知漢代卜歲已較普遍。以後各朝各代,卜歲歷久而彌盛。據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代)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繭,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賭筵宴,以為戲笑。」宋代詩人楊萬里在《上元夜戲作長句》一詩中也寫道:「……兒女炊玉作繭絲,中藏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先生平生笑兒癡,逢場亦復作兒嬉。不願著腳金華殿,不願增巢上林苑。只哦少陵七字詩,但得長年飽吃飯……」這說明唐宋時期,「繭卜」等卜歲法已很盛行。唐宋以後,卜歲習俗流傳更廣,以至成為各族群眾春節期間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卜歲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清人袁景瀾在《吳郡歲時紀麗》中,就介紹了江浙一帶的多種卜法,主要有:其一,「驗風雲」: 正月初一的早晨,用觀察風雲的方法占卜田事。如颳東南風主這年天旱,颳東北風主莊稼豐收,颳西風則主歉收。故諺云:「歲朝東北風,高低大熟;歲朝西北風,大水害農功。」如果日出時有紅霞主絲貴,西北有紅黃雲主豐收,白黑雲主歉收。這一天最好是陰天,這樣高低田禾都能成熟。其二,「秤水」:從正月初一到十二日,每天早晨用同一瓦瓶盛滿水稱量,重者表示多雨,主澇;輕者表示少雨,主旱。每一日代表那個月。或用除夕的水跟元日的水作比較。如果一瓦瓶元日的水重於一瓦瓶除夕的水,那麼這年要發大水。其三,「驗參星」:正月初八黃昏時觀察天上的參星,以預測這年的旱澇。如果參星在月亮西面主旱天,在東面主澇天。如果在月亮的西北,這年會大豐收。故諺云:「參星在月背,鯉魚跳鑊蓋。參星在月口,種田在石臼。」其四,「繭卜」:正月十五這天,用米粉做成繭狀的糰子,並書寫吉祥之語放在糰子中,以占卜這年的吉慶之事。其五,「驗水表」:正月十五晚上月明時,在地上立一根一尺五寸高的石表。等到夜裡子正一刻,觀察石表的影子。如果影子短,主這年旱天;影子長,主這年有澇災。
除上述方法外,各地還有許多卜歲方法。如河北永平府的「結羊腸」:元宵節這天用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吉凶。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多寡來預測該月的晴雨。再如江蘇武進縣的「照田財」:元宵節這天,用蘆葦綁成一丈多高的火炬,插於田間,以此來預卜早澇。火炬的火色發白主澇,發紅主旱。在我的家鄉膠東農村,過去還普遍用「請狗」來卜歲:每到正月初一這天,一些養狗的人家都要請狗吃飯。這天一早,主人便在一個木盆裡放幾樣食物,有地瓜、饅頭、小米面窩窩、高粱面窩窩等。食物放好後便喚狗來吃,以狗吃食物的順序來判斷糧食的豐歉。狗先吃哪種食物,哪種莊稼就豐收。而最後吃的食物,該莊稼就在歉收之列……
卜歲反映了百姓的美好願望,各種卜歲法也都是他們的經驗總結。儘管由於科技落後等原因,有一些卜法純屬封建迷信,如「繭卜」、「請狗」等都無可取之處。但也有一些卜法卻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如「驗風雲」、「驗參星」等方法,就巧妙地利用了天象、大氣環流等與氣候的關係;而「秤水」法已接近近代的科學預報,所以預測出的結果一般比較準確。正因如此,這些卜歲方法至今仍流傳於民間,被一些有經驗的老農所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