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暉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過去一段時間的申亞工作,本星期五將在立法會得到定案,決定香港到底是繼續向著2023年的目標前行,還是擱置申辦。
在這四個月當中,與眾多團體和朋友交流了對香港體育發展和申亞的想法,聽到很多寶貴意見,深深感受大眾對體育發展和運動員的關心,也明白部分朋友對亞運的顧慮,讓我們可以更好地完善有關體育發展的政策措施。市民對申亞的疑慮主要圍繞幾點,透過積極的回應和解釋,申辦建議逐漸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這些關注點包括:
(1)亞運與體育政策的關係 ─ 亞運是我們長遠體育政策的一部分,聚焦以2023年作為運動員、體育總會、場地建設以及體育文化提升等方面清晰的階段性目標,為我們體育政策所起的,是催化和加速的作用,加快推動我們現行日見成效的體育政策。
(2)亞運與民生的互動 ─ 民生福利是政府最重視的工作,未來12年,不論亞運舉辦與否,特區政府在醫療、教育、福利三方面將不間斷地持續投放超過20,000億元。
(3)亞運預算 ─ 對亞運的投資建議是60億元,將於未來12年分期進行,正如其他公共開支,是投入本土經濟,推動內部需求的一部分,日後預算若有波動,我們可以透過不同方法,例如尋求商業贊助以及加強與周邊地區在場館上的合作,以避免超支。
(4)2027年甚至2043年可以嗎? ─ 今天香港在亞洲體壇已位處中、上水平,除在最近一屆的亞洲運動會名列第十一以外,在亞洲青年亞運中更位處第五,我們若能在現階段及時加大力度為體育再推上一把,整個體育事業可以更快地走上一個嶄新台階,為運動員和下一代提供更廣𡚸的發展平台和選擇。十二年讓今天一位兒童成為少年,十二年對年輕人而言影響著兩至三代人,十二年周邊地區和國家都會一直在進步,我們應否延後這個為社會設立長遠目標的機會?
(5)把資源撥給運動員更好? ─ 香港精英運動員協會在一封給市民的意見書中提到,給予運動員一個目標和努力方向比甚麼都重要,非金錢所能代替。有效地推動體育事業以及現代大型賽事的社會效益,我們才可以讓運動成為更富出路和前途的選擇。東亞運以後,第二梯隊因當中的實戰經驗在廣州亞運表現更出色,商界對體育的支持亦增加了,十多個場地提升了,作為除了奧運以外香港運動員可以參與的最大型運動會,亞運可以發揮的效益,將比東亞運更深遠。
當大家都肯定體育文化的重要,囑咐香港在經濟角度以外,需要更具文化內涵,避免短視而富有長遠目光,但是同時,我們在一個投資於體育文化、為體育發展和整體社會確立一個長遠而具體目標的契機面前,卻猶疑了,又重新戴上了慣常的「成本會計」、「經濟效益」、「短期回報」等思考帽子……希望大家都能以「人本」會計的角度,從更長遠、更全面的角度考慮申辦亞運的建議。我們重申,最終不論申辦的建議能否通過,特區政府持續循三大政策方向推動體育發展的決心,都同樣堅定不移,冀為我們的運動員和下一代,開拓更寬廣的天地和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