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波 資深評論員
中央對今年宏觀經濟政策的戰略調整,正是基於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而作出的一種更加積極穩健的和常態化政策安排,將更有利於抗衡國際貨幣泡沫危機的衝擊和促進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無論從中國經濟政策轉向的時點和空間而言,都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今年中國經濟形勢仍將保持健康、穩定增長,這也正是近期各外資大行紛紛調高今年恆指目標到28000點-32000點的主要原因。
去年12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12月12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政府對今年中國經濟政策做出了重要戰略調整和基本部署。即:2011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將結束施行兩年多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而全面轉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12月25日央行突然宣佈再度調升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厘。市場普遍解讀為,中國經濟政策或貨幣政策已發生根本逆轉,今年經濟形勢轉趨嚴峻。
抗衡泡沫危機 促進健康發展
其實不然,以筆者見,中央對今年宏觀經濟政策的戰略調整,正是基於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而作出的一種更加積極穩健的和常態化政策安排,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健康復甦和穩定增長的基本態勢並未發生改變,財政與貨幣兩大經濟政策的「鬆穩搭配」(鬆財政;穩貨幣)和協調運行,將更有利於抗衡國際貨幣泡沫危機的衝擊和促進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無論從中國經濟政策轉向的時點和空間而言,都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
首先,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由「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向「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及時回歸,即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配置運用,由「鬆鬆搭配」轉向「鬆穩搭配」,標誌著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以來,中央政府果斷採取的「全面寬鬆經濟政策」已順利完成其階段歷史使命。同時,經濟政策的常態化「回歸」也恰恰表明中國經濟的復甦增長勢頭已確認穩定,既然現在經濟復甦勢頭已經明朗,正是時候對宏觀經濟政策作出及時、必要的收斂,以確保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第二,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產業、經濟和民生,全面實施結構性、科學性和環保型戰略大轉型的關鍵之年。為順利實現產業結構的低耗、節能、環保與高效全面升級和經濟增長模式的綠色GDP、擴大內需與現代服務導向轉型,以及國家、社會、民生的「民富國強」與「科學、和諧發展」的戰略轉變。中央經濟政策將繼續扶持和促進各經濟領域的協調運行與穩健發展。同時,面對現階段中國產業與經濟的諸多結構性矛盾,為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盡快實現上述領域的戰略大轉型,財政政策作為政府強力經濟槓桿和政策的導向性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因此,中央對「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定位是正確和非常必要的,與之配套的財政、稅收、社保、收入分配體制和價格機制的改革明年將陸續全面展開。
必須果斷收緊貨幣流動性
第三,由於歐美經濟陰霾未散、持續低迷。美國為提振其經濟復甦的動力,改善持續高企的失業率,11月已宣佈啟動二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2),再次向全球和新興經濟體大量釋出流動性或惡性通脹危機。同時,隨著歐盟近期對愛爾蘭債務危機拯救行動的開始和歐債危機的持續蔓延,11月28日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通過了未來應對歐債危機的「時效性注資拯救計劃」,意味著歐元區全面的「二次量寬」政策也已開始。這勢必加劇經濟復甦強勁的中、印、俄等新興經濟體的通脹危機。中國前三季度廣義貨幣供應M2已突破69.6萬億元人民幣,增速達19%;房地產價格居高難下;通脹CPI已升達2.9%(11月更高見5.1%),預計全年將達到4.5%,並突破3%的年初預定控制目標。因此,為確保中國經濟的健康復甦態勢,避免出現通脹危機衝擊經濟,中央政府必須果斷出手,收緊貨幣流動性。
第四,「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協調配置,正是中央居於「經濟安全、穩健」的原則考量。其並非經濟政策的單純「正負」兩極逆轉,而是一種常態化或臨界狀態的穩健政策與調節機制安排。也就是說如此政策搭配,本身已蘊含了宏觀經濟政策的微觀調節機制,將更有利於中央經濟政策應對經濟形勢變化的收放調節。因此,毋庸置疑,今年中國經濟形勢仍將保持健康、穩定增長。因此,今年中國資本市場表現也將繼續向好,這也正是近期各外資大行紛紛調高今年恆指目標到28000點-32000點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