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如果說上個世紀90年代的「蘇東波」,通過蘇東集團崩潰並結束冷戰,深刻地影響了全球的格局。那麼,這回的「中東北非波」,也可能是另一次改變世界的大潮。事實上,只看哪幾個國家的動亂或政權改變,那也只是微觀眼界,看到這股大潮或許改變世界格局,那才是大視野。
說誰可以在這次中東北非亂局中得利?其實看的就是未來世界改變的方向。這個「誰」,其實所指有限,首先是事發的中東北非國家,再就是伊斯蘭的各個派系,然後可能要看以色列,再就是G2:美國和中國。
有人說,這回倒的都是美國的盟友,同時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抬頭,美國是失分的。筆者倒是認為,出於美國獨大的特殊地位,二戰以來世界每次亂局,遠在亂源之外的美國總是得利者。而眼前,中東亂局也許正是醫治美國金融海嘯後遺症的良藥。
說到中國,一定是見仁見智。「蘇東波」發生,多數人預測中國也崩潰在即。但是,走到今天,中國GDP全球第二。國際經濟學家講,中國是過去20年全球化的「最大贏家」。那麼,這次中國是也遭遇滑鐵盧,還是又一次抓住機遇,無疑是對中華民族的一大考驗。
中國從利比亞撤退就有32000多人,這麼大的規模,說明中國在該地區的發展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有媒體透露,中國在這些地區的投資數以千億計。現在已有不少大型設備遭到破壞,可以想像中國的損失不菲。相關國家什麼時候穩定,還不知道;中國什麼時候可以重返,更是不知道。也就是說,什麼時候能夠挽回損失還不知道。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已經聲稱要出兵利比亞,要為當地的反對派提供一切援助。儘管利比亞的反對派聲稱不需要外國介入,但是誰知道這是真話還是假話,而美國介入的決心似乎是不可阻擋。或許可以認為,利比亞以及中東北非是中美又一個角力點。
埃及動亂之初,不少論者認為,或者這會牽制美國還是要將中東作為美國的第一戰略地區,而分散重返亞洲及圍堵中國的力量。美國在走下坡路,美國人為此充滿焦慮和危機感,奧巴馬「不做世界第二」的口號,正正反映了美國當今的思潮。他的國情咨文至少四次提及中國,無疑,明地裡,奧巴馬是要和中國和平競賽,但是這也不否定美國五角大樓及其他部門繼續在執行圍堵和遏制中國的戰略部署。
然而,埃及突變,顯然不在奧巴馬的沙盤推演之中。他原先急迫要做的是從反恐戰場抽身。今年美國的軍費開支超過7000億美元,是俄羅斯未來10年的總和,其中有1600億美元將用於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經濟聯席委員會報告披露,僅2002年到2008年,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的總花費突破1.6萬億美元。無疑,及早從反恐戰場抽身,集中應付中國的追趕,是美國的上策。因此,中東北非變局或使美國注意力轉向該地區,從而減少對中國的壓力。
然而,相當微妙的是,固然埃及穆巴拉克政權不是美國理想的民主政權,但卻是美國在中東和阿拉伯世界的傳統盟友,不過美國對埃及政局只是迷惘片刻,之後迅速轉為「倒穆巴拉克」,繼而支持該地區的所有反政府行為。顯然,美國是企圖亂中取勝,亂中得利。這次亂局,或許正是美國鞏固該地區勢力並且進入原來的「空白地」的良機,藉此改變整個中東的政治格局。
很明顯,搞不好,中國原來在中東和北非的利益會受到影響。原本以為會減輕壓力,但實際上不得不為保有原來的利益而做出更大的努力。中國持續的快速發展,能源和糧食對海外的需求也殷切增長,而中東和北非正是中國提供供應的一個重要基地。由此而看,北京現在不是沉醉於完成大規模撤僑的喜悅的時候,而是要積極思考「重返」的部署。
更為重要的是,要思索中東北非這次變局,如同「蘇東波」那樣對世界格局可能帶來的結構性變化,做好預案,化不利為有利,再一次「抓住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