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孕婦「湧港」產子,導致本港公立醫院產科服務供不應求。
田北俊
為紓緩公營醫療系統人手短期內相當緊絀的情況,政府應積極研究與醫委會商討,局部放寬輸入外地醫療專才來港工作。此外,政府得加強醫療發展的長遠規劃,因為除產科服務外,本港其他醫療服務亦甚受內地同胞歡迎,香港的醫療產業大有發展空間。故政府必須做好軟硬件的配套,尤其是醫護人才培訓。
香港去年有88000名嬰兒出生,當中約有一半是內地孕婦所生,預計今明兩年的出生率將更高。而不斷升高的出生率,暴露了本港公私營產科服務難以應付需求急增的事實,由8間公立醫院醫護組成的香港婦產科關注組,便要求政府限制內地孕婦來港分娩,而政府終同意規限本港公私營醫院接收的婦產科個案,不可多於去年的88000個。我認為這是實事求是的做法,但長遠來說,則應盡快增加各類的醫療人手及公私營床位,否則,發展醫療產業將只會是笑話一場。
產科服務規劃不足導致供不應求
醫療產業是本港期望發展的六大優勢產業之一,而我一向認同這是本港其中一個有極大發展潛力的產業。原因是本港的醫療水平在亞洲,以至世界都屬於先進及安全級別,聲譽極佳。尤其對內地同胞而言,來港醫療會給予他們較大的信心。而在芸芸醫療專科中,因受惠於在港出生的嬰兒有居港權的政策,產科可謂「因緣際會」,最先突圍而出,成為最多內地人光顧的醫療專科之一。
本來若政府能洞察這個商機,作好準備,例如加強產科的醫護人手培訓,增加及協調好公私營醫療產科服務,確可成為本港的醫療產業「省」靚招牌的好機會,但政府卻失諸交臂,反而因無長遠準備,只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才導致陷入今天「供不應求」的困境,被迫設下配額。
其實,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數目增加,並非一朝一夕出現的現象。終審法院於2001年頒令內地夫婦在港所生子女享有居港權,加上03年起內地陸續放寬個人遊的規定,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數字便逐年飆升。在2001年,只有7810名內地孕婦在港產子,佔全港出生嬰兒數目的一成六,而往後平均每年以約4000的速度增加,到去年便高達40600多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比例則增至46%。
本來政府在過去10年,根本有十分充裕的時間去應變,例如增加產科醫護人員及床位等,但政府卻反應遲鈍。只是於07年,因應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潮白熱化,規定內地孕婦必須作出產前檢查、預約及登記,才可來港產子,以及將公營醫院收費提升至39000元,並優先為本地產婦服務。
須確保本地孕婦有足夠服務
不過,政府低估了內地人對本港產科服務的渴求,而公營醫院的「三萬九」措施,只是將需求轉到私營醫院。故去年在港出生的4萬多名內地嬰兒中,便有約3萬名是在私營醫院出生。或許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內地孕婦不來公營醫院便「萬事大吉」,但卻沒想到私營醫院生意滔滔,人手不足時,便向公營醫院高薪挖角。故婦產科醫生流失率達一成一,在眾專科中稱冠。
另一重要問題則是當私營醫院遇到孕婦生產不順利,或嬰兒有問題時,往往將嬰兒轉送公營醫院的深切治療部,這也同時令公院壓力大增,再加上近年本地嬰兒的出生數目同時大幅提升,從早年不足4萬之數,回升至每年逾4萬人,而去年更高達47800多名,也大增了產科服務的壓力。
我認為,為免產科服務「爆煲」,令服務水平下降,影響本地孕婦的福祉,政府採取應對措施是理所當然的。雖然與公私營產科服務的提供者商討出一個目前本港公私營體系每年能夠共同承擔的產科服務名額—「八萬八」的指標,但仍需盡快與私營醫院持份者商討執行細節,而最重要的是確保本地孕婦能有足夠床位供應及選擇權。
做好醫療產業軟硬件配套
我更希望政府勿以為定出產科限額便萬事大吉,必須與內地當局加強商討,加強協調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秩序。為了紓緩公營醫療系統人手短期內仍相當緊絀的情況,政府也應積極研究與醫委會商討,局部放寬輸入外地醫療專才來港工作。此外,政府也得加強醫療發展的長遠規劃,因為除產科服務外,本港其他醫療服務亦甚受內地同胞歡迎,香港的醫療產業可謂大有發展空間。故政府必須做好軟硬件的配套,尤其是醫護人才培訓方面,更非一朝一夕可培訓好,必須好好加以規劃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