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日本遭災,一衣帶水的中國人民和政府一直抱著感同身受的心情,積極支持日本救災,但是不愉快的事情還是發生。這說明日本當局還是擺脫不了舊有的思維,對中國懷有太沉重的戒心。
地震為改善中日關係提供契機
截至3月29日的統計數據顯示,共有29個國家和地區約190批食品及毛毯等救災物資運抵成田機場,總重量約達1300噸。其中,中國的最多達60批左右,美國約40批,韓國約20批。中國更無私援助價值一百萬美元的重型水泥泵車,以及日本急需的汽油、柴油,礦泉水等。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日本方面還要中方自行將救援物資運到災區,惹得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提出意見。而中國提出派海軍醫療船協助救災,更被拒絕,理由是災區附近的港口和海岸受到海嘯的破壞,醫療船難以停靠。日方的消息說,3月19日在京都舉行的日中外長會談上日方還表示「希望盡可能實現」,但是最終反對派佔上風,實際理由是目前中國海軍在日本近海的活動頻繁,「雖說是善意的醫療援助,但接受中國海軍還為時尚早」。事情雖然不大,但是觀微知著,還是折射出日本對中國非常矛盾的心理。
筆者在這次日本大地震前到過東京,聽聞日本外務省致力今年改善中日關係:首先針對釣魚島問題著力謀劃建立處理危機機制,要有全面的聯絡熱線,包括官方外交部、軍方及民間各種有影響力的人士,力求減少誤判。其次,要全方位開展中日交流,增加兩國人民的互信情感。第三,要通過具體項目,使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可見可感。因此,日本災後初期,中國及時派出救援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首次踏足日本駐華大使館,為地震遇難者默哀,日本有識之士都認為這是改善中日關係的契機。不過,日本的搶險還在進行,重建正在起步,中日的基本矛盾還是掩蓋不住。
在3月19日的中日外長會議,中國外長楊潔篪不失時機邀請菅直人首相和外相松本訪華,表達重視修復中日關係的誠意,但是日本卻咬住東海油氣田共同開發問題不放。日方媒體透露,楊潔篪冷冷回應稱,「需要為此創造氣氛和條件」。日方一直認為中日08年有關東海共同開發的共識他們是佔了便宜,因此追著落實。而中方則強調東海共同開發與中方已開發的春曉油田接受日資參股,是不同性質的問題。筆者理解,楊外長的表態表明,如果日方端正態度問題不難推進,但是日方有意將「共同開發」和「合作開發」混淆,而且在日方核輻射問題都沒有控制好的時候談這個問題,顯然不適當。日方的本末倒置,顯然是怕吃虧的扭曲心態的反映。
日本救災不忘東海利益
所以,在日本島內救災的緊張時刻,日本的海上自衛隊並不忘游弋東海。而在中日外長會晤之後,日本外相松本剛明召開記者會,對中國國家海洋局的直升機在東海海域接近海上自衛隊的護航艦一事表示不滿。日本媒體稱,3月26日在東海「中間線」附近,中方直升機接近正在執行警戒監視任務的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磯雪」號。其實,中國並不承認所謂的東海「中間線」,而春曉油氣田在所謂「中間線」中方一側,日方擔心中方獨自開採春曉油氣,一直派出監視船隻。事實凸顯,中日之間的基本矛盾是涉及雙方利益的結構性的矛盾,並不會輕易因為一些偶發性的事件而改變。
筆者認為,中日關係之球在日方。按常理說,日方經濟發展要利用中國市場,維持良好的中日經貿關係。而日本的災後重建,也為雙方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契機。但是,日本對中國崛起又存在高度的戒備心,同時在釣魚島、東海等領土問題及海洋權益上沒有退讓的空間,這幾點其實是日本朝野的共識。所以,在總體外交路線上,菅直人政府是不會改變親美和制衡、防範中國的路線。同時,這次日本大災對於其未來國家的發展產生何種影響,還未可預測,相信某些恐懼被中國更大超越的扭曲心理,反而成為阻礙兩國改善關係的更大阻力。所以,日本重建的中日合作,形勢將是異常微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