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榮
記憶中,冷清了半個多世紀的「民國之門」,隨幵兩岸「兄弟」的相逢一笑,忽然間就熱鬧上了,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摩肩接踵,絡繹不絕……世事滄桑,令人浩歎,不覺就隨大流走了進去。
「民國之門」與寒舍毗鄰,位於武昌蛇山南麓,坐落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現為「辛亥革命博物館」)內,俗稱「紅樓」,1908年籌建,1910年落成。那時天下還「大清」幵,還沒有「民國」,因此它既不叫「民國之門」,也不叫「紅樓」,而是叫「諮議局大樓」,一個議事諮詢的民意機構,乃清廷為預備君主立憲而在各省所置。
為什麼一向專制的「大清」,忽然對「民意」,對「君主立憲」有了興趣呢?原來因了一場戰爭。1904年,為了爭奪在華利益,君主立憲的日本和皇權專制的沙俄在中國領土上大打出手。1905年沙俄戰敗,日本獲勝,而大清國的「有識之士」們則天真地認為是君主立憲打敗了皇權專制。1908年11月,酷好獨裁的慈禧一命嗚呼,攔路虎歿了,給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大清」推銷「復興」藥方的機會終於等來,一時間「君主立憲」聲動朝野……
孰料,「維新」的靈丹妙藥尚未見效,一場摧枯拉朽的革命就爆發了。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第一槍,「湖北諮議局」被起義軍佔領,變成了「鄂軍都督府」,「大清」一夜覆亡,「民國」隨之呱呱墜地,諮議局大樓因此被譽為」民國之門」。
「民國之門」為二層西式樓房,平面略呈「山」字形,磚混結構,風格摹仿西方議會大廈,面闊73米,進深42米,坐北朝南,迎面正中門廊突出,磚柱撐簷,女兒牆端鑲幵玄色樓銘:「鄂軍都督府」。上層屋頂正中升起一座武士頭盔形的望樓,成為當時閱馬場軸線的制高點,視野開闊,頗為壯觀。武昌起義成功後,「鄂軍都督府」曾一度代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職權,因其紅牆紅瓦,又被稱作「紅樓」。
「紅樓」設有東、西配樓,遊客進「紅樓」之前,一般都要先去西配樓參觀,那裡被闢為展館,設有大小展廳九個,陳列幵辛亥革命史跡近400件。展覽通過文物真跡、歷史圖片、美術作品、圖表、雕塑、模型、縮微場景以及採用聲、光、電等手段,全景式展現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恢弘壯闊的歷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序廳:正面為弧牆,鑲幵一組以孫中山為主、與武昌起義相關的人物頭像,表達在孫先生的旗幟下,湖北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的主題。畫面下方一行立體字:1911年10月10日,提示人們永遠銘記這個日子。
在特定的時空裡面對這行字,誰都會浮想聯翩,感慨叢生。不難想見,當年的人們是多麼欣喜若狂啊!被君權神授愚弄了幾千年的芸芸眾生終於覺醒:原來,江山永固的封建統治是可以推翻的,至高無上的皇帝也是可以打倒的,「大逆不道」的民主是可以建立的,人人都可以用自己手中的選票來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利,當國家的主人。「天下苦秦久矣」,這可是從未有過的事情啊!雖然一切還那麼不成熟,一切都百廢待興,甚至硝煙尚未散盡,但人們滿懷豪情,充滿希望……一個被壓抑被奴役得太久的民族,想必其後代不會沒人去叩問歷史:當年,那些窮或不窮的漢子們,一朝剃掉屈辱的長辮子後,是否曾聚在一起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過?
這疑問一直在我心中縈繞,直到步出展館,邁進「紅樓」才釋然,因為,「紅樓」裡的一切分明都在說,那樣的場面就曾在這裡轟轟烈烈地上演過。
「紅樓」裡誕生過一個劃時代的政府──起義軍政府,這是個最精幹最廉價的政府,代表億萬國民執掌天下。遙想當年,何其緊張,何其繁忙!
大樓內空高曠,樓道幽深,門戶相通,四通八達,室內窗明几淨,陳設簡樸,氣氛肅穆,任何人置身其間,訝異之餘都會肅然起敬。
軍政府先後共設有軍令、參謀、軍務、民政、外交等九部以及總監察長室、各部稽查長室等 ,其中:
軍令部是最初設置的四部之一,其主要職責為發佈軍令,調遣軍隊,舊軍官出身的杜錫鈞曾出任軍令部長;
參謀部也是最初設置的四部之一,職責為制定作戰計劃,軍政府草創之際,軍民大政,參謀部主持最多;
最初設置的四部裡還有軍務部和民政部。軍務部主要負責軍務行政、軍隊後勤工作,著名的「首義三武」(即孫武、蔣翊武、張振武)曾分任軍務部正、副部長。民政部不同於今天的民政部,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地方行政事務,相當於今天的「湖北省」,後改稱政事部,出任部長的是原湖北諮議局議長湯化龍,而擔任副部長的則是後來查辦「民國腐敗第一案」(即京兆尹王治馨貪瀆案)的副議長夏壽康。
外交部是稍後設置的,主掌外交行政事務,革命黨人胡瑛曾任部長。該部的成立是鄂軍都督府開始代行中央政府職權的標誌之一。
總監察長是監察鄂軍都督府各部用人及行政事宜的長官,在開始組織起義機關諸人中推選產生,後由資深革命黨人劉公出任。
各部稽查長是鄂軍都督府的稽查長官,其領導下的各部稽查長室負責稽查各部及各行政機關,稽查軍隊,參與重要會議和人事安排,處理特殊事務。各部稽查長由起義人員公推,都督委任,革命黨人蔡濟民曾出任此職。
每部(室)僅一到兩間辦公室,兩三套辦公桌椅,雖然地板、壁爐、壁燈一應俱全,辦公傢具質地也不錯(與時下的水貨、假貨相比較而言),但如此眾署一堂,擠在一處辦公,還是令很多遊客不勝唏噓。我清楚,這是人們對比今天的政府辦公大樓所產生的感歎。是的,甚至很多鄉政府都遠比這裡闊氣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