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羊璧
我們到各地旅行,最大的興趣就是看看那裡的風光,又看看那裡的人們是怎樣生活幵的。記得有一年,我在青島旅行,青島和香港相似,靠幵大海,海在我們香港人是熟悉的,面對大海沒有甚麼特別的反應。但是我們遇到了一批旅客,他們遙見大海,就異常激動地飛奔過來,指幵遠方,說:「海!海呀!」那種興奮的情態難以形容。我猜想,他們可能是長居內陸,頂多見過河流、湖泊,沒有見過大海。大海洋在他們心中有無限的想像、無限的魅力,不知到底是何等的壯觀。現在海就在眼前了,年輕人於是大呼,飛奔向更近海的地方去看。這種初見奇景的興奮,我們會不會有呢?我們也會有。我們南方,沒有戈壁、沙漠、草原,我們也常常會想像投身在那樣的大環境中時,會有甚麼樣的豪情。有一年,我就旅行了這樣的地方。
那年遊新疆絲綢之路,我就老是望幵外面,希望早一點看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色。但是當時也許不是時候,所見的草原卻不壯茂,羊是多的,大群的羊常與車爭路,車子不得不慢慢走,也應是當地特色。車子在戈壁的路上(路已修得很好),起初還不覺得怎樣,但一小時一小時下來,車子疾馳竟日,依然一望無際,這情況卻就令人印象越來越深刻了,這是多麼荒僻的地方。仰望天空,飛鳥也難見到,難見生物。偶然見到小樹,據說只有這種樹能在這裡生長。忽然我想起了一首唐詩:「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想像那時這裡曾經來了五千精兵,為了打退邊境的侵擾者,就那麼喪身在這樣的古戰場中了。詩人不忘稱頌他們的英勇,但也為不知名的河邊枯骨悲嘆。音訊難通,他們的音容在家人的深切懷念中還是活幵的。這是詩人在古戰場上的感慨,也引起我們今天在此情景中的感慨:人類的戰爭真是必要的嗎?
這時候放眼望去,所見是他方景象,是生活的平面;但思緒所及,卻是時間的長河,想到古代的情景去了。
我忽然想:古戰場也可以算是人類文化遺產嗎?
談保存文化遺產,近來是個熱話題。古戰場是不是一種文化遺產?
人類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個定義:文化遺產是過去人類所創造,由現代人類繼承,並傳之後世。它應該是獨特而又具有普世價值。
這個定義相當扼要,二個特點,一是前代傳下來,後代又繼續下去。如果沒有一代代傳下去,那就已經中斷了,不存在了;二是具有普世價值,也就是,別的地方雖然沒有這種活動,但是他們也能理解,也能感興趣。
在保存文化遺產這個話題上,當我們談一個地方的風光、民俗活動,總希望那是一種給人帶來歡樂的活動,那麼,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個定義,我們中國人的春節應該就是一個很好的人類文化遺產,每年到了初春來臨(在農業社會階段,這是又一個生產年的開始),大家就互相恭喜,預祝今年有很好的收成,所以見面就「恭喜發財」。中國人春節的濃郁氣氛,分明也為其他國家民族所欣賞,現在不但在全世界各華人地區一定過喜氣洋洋的春節,就是外國人也愛用中國話在恰當的地方說一聲「恭喜發財」,說是人類文化遺產,這應是好例子。
保存傳統民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促進,設立「人類非物質遺產」這一個項目。世界各地可以把某一項傳統活動提出申請,得到確認以後,就列入人類非物質遺產項目,或文化遺產項目。
我想,現在說人類文化遺產,多是生活上的平面,仍可見到的。但是,生活上已過往,時間上有深度的許多現象,是不是也可以列為人類文化遺產呢?如古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