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今講台:篆刻是獨特藝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20]     我要評論

吳羊璧

 說到人類文化遺產,我想談一談中國的篆刻印章。篆刻,日本也有,但中國是最早的。

 說獨特,中國篆刻是夠獨特的。這個名稱,恐怕不容易翻譯成英文等外文,如果只翻譯成「印章」的意思,那不能完全表達「篆刻」這個詞的廣泛內容。

 在今天香港,說印章,人們很容易想到「原子印」,是一種無需沾墨油,拿起就能印的膠質印章。在實用上,非常方便。古時還沒有這種現代技術,沒有這種印章,說「篆刻」,不包括這種原子印。但是如果你喜歡,把原子印的文字做成篆書,也可以說是篆印。在習慣上,人們說篆刻,主要是說漢銅印和今天常見的石印。

 銅印與石印,都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

 製作印章,用的材料非常多,如皇帝用玉,叫做玉璽,此外,瑪瑙,水晶,象牙,良好的木質如黃楊木等,都可用。不過我們這裡談篆刻,以漢代的銅印和近代的石印為代表。這兩個階段,都留下了無數精彩的作品。

 漢代之前,用銅鑄印。那時的印章,多是官用,例如將軍印。

 秦末群雄並起的時候,各地強人紛紛稱王。《史記》上有一個將軍印的故事。當時項羽最強,自立為西楚霸王。齊國田榮,自立為齊王,他鼓動彭越也在梁地造反,並送去一枚印章。《史記.項羽本紀》上有這樣一段記載:「榮與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這就是說,看,將軍印都給你鑄好了,你就稱王吧!一枚印章,是有力的印信,也是有力的鼓動。

 漢代以及以後的官印,大多端正而有變化,有一枚出名的「淮陽王璽」,佈置工整,又有局部上巧妙的變化,非常值得欣賞。

 明清以後,發現許多石頭都是很好的印材,又美觀,又好刻。出名的如青田石(浙江)、壽山石(福建)等等。石印,不需要工匠鑄造,許多文人、書畫家都喜歡自己動手刻,出了許多刻印名家,每個出名的篆刻家都發揮了自己的風格、創造性與美感,百花齊放,於是篆刻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豐富多彩,現在可以見到的「松雪齋」、「王冕之章」、「徵明」等印可以作為例子。「松雪齋」印,佈局綿密而線條流暢,「徵明」一印,著意在「明」字的「日」「月」之間留出一點空隙,使全印的勻稱佈局活動起來。到了近代,一提起篆刻,人們很快就會想起齊白石。齊白石以雄健的刀力,在石頭上刻字如寫字,非常有氣勢。一枚「人長壽」,「三百石印富翁」等等,叫人一看就被吸引住。當然,近代的名家非常多,又都各有個人的風格與刀法,使得篆刻,一枚枚或大或小的印章,就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藝術,燦爛豐富。

 歷代流傳的書畫,經過許多愛好者收藏,他們大多會在適當的地方蓋上自己的印章,著名收藏家的鑑賞印,更可以給這份書畫增加許多話題。權威的收藏家印章增加了書畫真跡的可信性,還可以由各代的印章找尋到這件書畫流傳的頭緒。

 這些風格多彩的印章,大多集中蓋在書畫的前後,那一角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藝術畫面,不同的印色,不同的刻印風格,聚在一起像個展覽。

 這裡談到的印章,固然與一般印章一樣有實用的作用,但是與普通實用印章(如上面說的原子印)又有提高一級的美觀、藝術性,書畫家或收藏家在蓋上自己印章的時候,心頭又有一份特殊的喜悅:我完成了一件滿意的作品、我收藏了一件難得的藝術品。

 上面所說的是篆刻藝術的實用的一面,還可以單純從藝術的角度來談論,那也是一個大的方面。而且,也正是篆刻藝術可以成為中國獨特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面。

 單純從藝術的角度來談,中國篆刻藝術就有幾個重要的內涵:一、印章的整體美。二、構圖美。三、線條美。四、刀法美。五、個人風格創造性。等等。

 這幾個方面的美,不難發現,它又與中國的書法藝術有直接的關係。書法藝術的境界,移到印章上來,在印章藝術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革命尚未成功」 (2011-04-20) (圖)
古今講台:篆刻是獨特藝術 (2011-04-20)
亦有可聞:清代的麻醉詐騙案 (2011-04-20)
生活點滴:鄰居老王 (2011-04-20) (圖)
豆棚閒話:演講與殺人 (2011-04-20) (圖)
歷史與空間:走進「民國之門」(下) (2011-04-19) (圖)
生活點滴:在悉尼吃海鮮 (2011-04-19) (圖)
古典瞬間:郭氏和虢國之亡 (2011-04-19)
來鴻:寂靜的戲台 (2011-04-19) (圖)
豆棚閒話:都市報流行編故事 (2011-04-19)
歷史與空間:商務印書館與20世紀20年代新文學中心的南移 (2011-04-16) (圖)
豆棚閒話:褲襠裡的虱子 (2011-04-16)
文化觀察:大雅能容物 文章不染塵 (2011-04-16)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4-16) (圖)
歷史與空間:走進「民國之門」(上) (2011-04-13)
亦有可聞:腐敗的宴飲之樂 (2011-04-13)
古今講台:古戰場所思 (2011-04-13)
來鴻:魚眼 (2011-04-13) (圖)
詩情 (2011-04-13)
歷史與空間:天災與人禍 (2011-04-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