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走進「民國之門」(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紅樓外的廣場中矗立有孫中山全身銅像。 網上圖片

張衍榮

 一樓除各部辦公室及傳達室外,還有軍政府禮堂、都督會議室和都督會客室等。

 軍政府禮堂在「山」之頂,原為諮議局議事堂,佈局典雅莊重,坡形地面,主席台設在北端,地勢最低,主席台下有座位132個。座位以講台為中心,呈扇形擺列,置有皮軟椅和弧線長條台。主席台正中掛著紅底、黑九角、黃星的「十八星旗」(十八顆黃星意謂山海關內十八個省份的炎黃子孫,紅底寓鮮血,黑色乃鐵,是武器,主題和象徵意義是十八省的炎黃子孫團結起來,以「鐵血」即武力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十八星旗」後來被定為「中華民國」陸軍軍旗)。據介紹,1912年4月10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中山訪鄂期間,就曾在此發表過演講。

 都督會議室是都督召開會議的專門場所,許多重大軍事決策都在此形成。其中,長達41天的陽夏(陽:漢陽,夏:夏口,即漢口)保衛戰期間,黃興就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

 都督會客室是都督會客的專用場所。相傳1912年4月孫中山在鄂期間,曾在此接見過湖北軍政界人士和其他各界代表。

 二樓闢有都督起居室、侍衛官室、顧問官室、秘書官室等。其中,都督起居室置於二樓東端,當年的大都督湖北黃陂人黎元洪就住在這裡。

 細說起來,黎元洪當都督的事,可謂「民國」歷史上最典型的「拉郎配」了。

 武昌起義爆發後,身為新軍第21混成協統領的黎元洪嚇破了膽,慌不擇路,一頭鑽到床底下,是起義軍士將他從床下硬拖出來的。黎元洪被拖出來後,渾身篩糠,面無人色。這個表面「厚道」,暗中卻一向仇視革命,武昌起義前夕還殺害過送信新軍士兵的清廷鷹犬,誤以為軍士們找他算總賬來了。當他聽明白是要他出來主持大局,出任大都督時,他不僅沒有喜出望外,反而大喊大叫「莫害我!」那潛台詞其實很容易解讀:你們這幫亂黨,如此群賊無首,焉能成氣候?!黎元洪壓根就不相信起義會成功,因此不願就範。革命黨人無奈,只得將其軟禁於該室,對外則以他的名義發佈文告。其中最具時代意義的是第一份文告,它宣佈廢除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黎元洪拒不簽字印發,最後由革命黨人李翊東提筆代簽了一個「黎」字,這份文告才得以面世。

 啼笑皆非之餘不禁悲從中來:「民國」締造者們似這般倉促起事,鬧到如此地步,其悲壯色彩何其濃重!「民國」先天之不足,也由此可見一斑。

 侍衛官室正對都督起居室,侍衛官的主要職責,顧名思義當然是負責都督的安全保衛及飲食起居了。

 與侍衛官室相鄰的顧問官室和秘書官室都是都督的幕僚機構。

 顧問官由都督聘任,其職責是贊襄軍政,一批革命黨人和前清諮議局議員曾被聘為都督府顧問官。

 秘書官是都督的重要辦事人員,由都督自行任用,其職責是分理都督府文書,保管文書關防。都督府的主要文件、公告、照會等均由秘書官起草。遭袁世凱暗殺的革命黨人宋教仁,曾在此起草了著名的《鄂州臨時約法》,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法典,後來成為南京臨時政府《臨時約法》的藍本。

 一趟下來,遊客們似乎意猶未盡,不禁議論紛紛:「這就是『民國之門』的全部家當?」

 那不絕於耳的褒貶,令我在樓內盤桓良久。是啊,堂堂一個開創新紀元的中央政府,多少風雲人物,幾多精英賢達,卻窩在這麼一座樓內,合夥使用著那麼幾件老式辦公家什,以國人深入骨髓的「排場文化」看,實在有點不成「體統」啊!可是,也正因為這個「不成體統」,他們才給後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和不朽的口碑,精幹、簡樸、高效、廉價,那可是我們精神家園裡價值連城的寶貴財富啊!

 東出「紅樓」側門,可見它後面有一組灰色的房子,那是議員公所,是當年諮議局議員們生活起居的場所,眼下正在復原維修之中。

 「紅樓」前面,是起義軍政府大門,大門上懸掛著「辛亥革命博物館」匾牌,大門兩側各挑一面巨幅「十八星旗」,異常醒目。右門房上鑲有一黑色花崗岩方匾,內容為「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特為該館題書。

 大門之外便是著名的同心廣場,「同心」之意,謂「兩岸一心,和平統一」。廣場中矗立有國父孫中山全身銅像,先生身著傳統的長袍馬褂,雙手自然下垂,左手拄枴杖,右手執禮帽,目光深邃,神態安詳。

 步出「民國之門」的遊客湧向同心廣場,紛紛在「銅人像」前合影留念。不經意間,我忽然發現不少遊客忙著照相的同時,竟不時回首身後的「紅樓」。他們在想什麼呢?是不虛此行,還是抱憾不已?是讚美辛亥革命風雲激盪,還是歎息「民國之門」飽經滄桑?……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開啟「民國之門」的硝煙雖然早已散盡,但武昌起義帶給中國的變化無疑是巨大的,影響是深遠的。別的姑且不論,僅就紫禁城而言,如果沒有武昌起義,也許今天那裡還端坐著一位統治天下的皇帝呢!因此,誰都無法否認,直至今天,我們還生活在這場革命的影響之中。

 然而,令人嗟歎的是,「民國之門」開啟之後,「民國」並沒有成為人們所期待的聖壇,而是因了一批批政客和他們所把持的「政府」,竟演變成了群雄四起,軍閥紛爭的道場,袁項城,黎黃陂,馮國璋,徐世昌,曹錕,蔣某……你方唱罷我登場,使中國陷入了表面上沒有皇帝其名,實際上卻人人競相爭當事實皇帝的局面。封建統治並沒有因「民國」而終結,人們意識中的封建幽靈更沒有因「民國」而消亡。民眾用和平、選舉的方式,來表達政治意願的要求一次次被槍桿子們說「不」,國人大失所望!

 一個重要而殘酷的政治命題橫陳在中國歷史上:辛亥革命既成功了,也失敗了。

 1939年,毛澤東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指出,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

 這決非「共黨」一家之言,「民國」精英亦作如是之論。

 早在1930年,參加過辛亥革命的何應欽(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就曾在雙十紀念日中說過,「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掛上了一個民國的空招牌,並沒有建設民國的實際,由推翻滿清一點而論,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論,究不能不謂為失敗。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滿清,不只在獲得中華民國的虛名,而在造成一個三民主義自由平等的新中國」。

 比何氏更早更權威的是「國父」孫中山。他在1919年(民國八年)10月10日的紀念文章中痛斥:「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專橫,政客搗亂,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國,竟成亡國士大夫之天下也」!他還說,儘管「革命軍起矣,民國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業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達到也」。

 想到這裡,我似乎恍然大悟遊人在想些什麼:英雄的「民國」,可悲的「民國」,不捨的「民國」,一言難盡的「民國」……或許,海內外炎黃子孫的血液中,大家都融有這樣一個「民國」情結?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孫先生的論斷,誰拗得過?!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走進「民國之門」(下) (2011-04-19) (圖)
生活點滴:在悉尼吃海鮮 (2011-04-19) (圖)
古典瞬間:郭氏和虢國之亡 (2011-04-19)
來鴻:寂靜的戲台 (2011-04-19) (圖)
豆棚閒話:都市報流行編故事 (2011-04-19)
歷史與空間:商務印書館與20世紀20年代新文學中心的南移 (2011-04-16) (圖)
豆棚閒話:褲襠裡的虱子 (2011-04-16)
文化觀察:大雅能容物 文章不染塵 (2011-04-16)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4-16) (圖)
歷史與空間:走進「民國之門」(上) (2011-04-13)
亦有可聞:腐敗的宴飲之樂 (2011-04-13)
古今講台:古戰場所思 (2011-04-13)
來鴻:魚眼 (2011-04-13) (圖)
詩情 (2011-04-13)
歷史與空間:天災與人禍 (2011-04-12) (圖)
豆棚閒話:春末的口福 (2011-04-12) (圖)
來鴻:范公祠裡思范公 (2011-04-12) (圖)
詞話詩說:沼 氣 (2011-04-12)
歷史與空間:從激進到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蔡元培 (2011-04-09) (圖)
遊蹤:遊湖州西塞山 (2011-04-0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