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革命尚未成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孫中山。網上圖片

李恩柱

 「革命尚未成功」是孫中山先生遺囑中的話。1925年2月24日,孫中山先生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預立了遺囑,即《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這位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在北京病逝,終年59歲。《國事遺囑》內容如下: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3月19日,孫中山的靈柩從協和醫院移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24日開始公祭。靈堂設於中央公園社稷壇正中,上懸孫中山遺像及「有志竟成」橫匾,兩旁懸掛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對聯。對聯中的語句,就出自這篇遺囑。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建立,為中國資本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政治和經濟條件。茅家琦等人撰寫的《孫中山評傳》曰,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亞洲歷史上,辛亥革命都是劃時代的事情,它對推動中國乃至亞洲社會發展起了傑出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勝利。1912年3月5日《時報》的一篇文章說:「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通俗詮釋了革命前後的種種不同。假如沒有辛亥革命,中國不知何時才能邁進政治現代化的軌道。然而孫中山先生自我評價卻是「革命尚未成功」,那番清醒與深邃,絕非一般政客所能擁有。

 1894年,孫中山曾上書李鴻章呼籲清政府主動改革。腐朽的清王朝視改革為大敵,拒絕革新。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時,他又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背叛民國以後,孫中山一直堅持鬥爭,爭取國家民主和統一。上世紀20年代初,他改組了中國國民黨,加強了國民黨的戰鬥力。

 茅家琦教授的《孫中山評傳》,對孫中山在理論方面的貢獻有詳實的敘述和分析。比如孫中山強調人的尊嚴,注重倫理道德;比如反對外國侵略、維持民族獨立與主權;比如提出五權分立及「訓政時期」的構想以及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原則等等。《評傳》對孫中山「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為方針,來處理中西文化的關係稱道不已,認為是切合學術發展規律的。

 但是,卓絕的政治素養與精深的理論修養,並不能使孫中山的革命道路坦蕩如砥。袁世凱獲得權力以後,強令第一屆國會選舉自己為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隨後,廢除了具有近代資產階級民主色彩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代之以塗滿了封建獨裁專制色彩的《中華民國約法》。1914年12月,他頒佈了《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為10年,可連選連任終身;總統繼承人由現任總統推薦。這樣,袁世凱不僅可以做終身的總統,而且還可以像封建社會君主那樣世襲。辛亥革命建立起來的民主共和制度完全被袁某人破壞掉了。

 戕害民主共和制一個有效的手段,即首先破壞法治。袁世凱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發現,責任內閣強調遵守約法,對袁世凱隨意行使權力是個限制,於是便採用手段任用親信,使責任內閣空有其名,完全成為袁世凱的附屬機關。其次就是動用武力及軟武力。宋教仁遭到暗殺後,口述致袁世凱遺電:願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會確立不拔之憲法。

 宋教仁之語可謂切中肯綮。國家無有憲法可遵,或有憲法而不兌現,公民權利得不到保障,哪裡會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難怪袁世凱評述宋教仁云:「中國特出之人才也!再閱數年,經驗宏富,總理一席固勝任愉快者。」說這些話時,袁氏可能另有心境,卻是符合實際之詞。

 然而說與做,在缺少政治道德的政客那裡,總是不相干的兩碼事。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凱正式宣佈改國號為「中華帝國」。1916年1月1日,稱帝,改國號為洪憲元年。3月22日,在各方的反對下不得不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黯然死去。辛亥革命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踐踏。

 孫中山先生認為「革命尚未成功」,既是睿智深邃之語,也有因可尋。政治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工程,難以畢其功於一役。作為與幾千年舊制度決裂的新型政治制度,它取決於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比如國民思想的啟蒙,市民社會的形成和成長等等。沒有這些,以民主、共和、憲政為內容的政治理想就會在實踐中大打折扣。馮自由《革命逸史》中云:「總理昔年常引中外各國史例多件,以證明民權之不易享受。略謂法國拿破崙之稱帝,乃經通法人大多投票之選舉。我國袁世凱之稱帝,亦曾接受全國各省軍政學商農工各界函電之請願,皆民意也。美國總統林肯不惜血戰五年,以脫黑人之奴籍,而黑人竟謂林肯破壞其衣食生活,怨之徹骨,此亦民意也!此種『人民』以未經過若干年限適當訓練之故,遂致倒行逆施而不軌於正。名雖民意,實則預種日後無窮之隱患耳。總理於民國前六年丙午,已高瞻遠矚,編制革命方略,劃分建設程序為軍法、約法、憲法之三時期。即為杜漸防微,期策萬全之計。」

 此處所謂「三時期」,是孫中山提出的政治構想,即實行「憲政」前,先要有一個「訓政時期」。1906年孫中山制訂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及1914年7月8日公佈的中華革命黨黨章中,都提到這三個時期。中華革命黨黨章明確規定:「本黨進行帙(秩)序分作三時期:一、軍政時期。此期以積極武力,掃除一切障礙,而奠定民國基礎。二、訓政時期。此期以文明治理,督率國民,建設地方自治。三、憲政時期。此期俟地方自治完備之後,乃由國民選舉代表,組織憲法委員會,創製憲法;憲法頒佈之日,即為革命成功之時。」在學術上,人們對「三個時期」多有爭論,此處不必抄引。不過袁世凱難以長時間坐穩帝座,得益於民眾對共和、民主的認同,否則,他會如歷史上的帝王一樣,先是他個人為非作歹實行少數人的暴政,繼而民眾揭竿而起。沒有民主,就不會有人民的覺悟,就不會有切實的制衡,就必然會導致權力的濫用,就必然會導致多數人的暴政,就必然會導致腐敗。

 民主之路崎嶇而漫長,正如孫中山所囑託的,「革命尚未成功」。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革命尚未成功」 (2011-04-20) (圖)
古今講台:篆刻是獨特藝術 (2011-04-20)
亦有可聞:清代的麻醉詐騙案 (2011-04-20)
生活點滴:鄰居老王 (2011-04-20) (圖)
豆棚閒話:演講與殺人 (2011-04-20) (圖)
歷史與空間:走進「民國之門」(下) (2011-04-19) (圖)
生活點滴:在悉尼吃海鮮 (2011-04-19) (圖)
古典瞬間:郭氏和虢國之亡 (2011-04-19)
來鴻:寂靜的戲台 (2011-04-19) (圖)
豆棚閒話:都市報流行編故事 (2011-04-19)
歷史與空間:商務印書館與20世紀20年代新文學中心的南移 (2011-04-16) (圖)
豆棚閒話:褲襠裡的虱子 (2011-04-16)
文化觀察:大雅能容物 文章不染塵 (2011-04-16)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4-16) (圖)
歷史與空間:走進「民國之門」(上) (2011-04-13)
亦有可聞:腐敗的宴飲之樂 (2011-04-13)
古今講台:古戰場所思 (2011-04-13)
來鴻:魚眼 (2011-04-13) (圖)
詩情 (2011-04-13)
歷史與空間:天災與人禍 (2011-04-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