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卡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最近出書《論中國》(On China),書中提及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與周恩來會晤時,周總理以「言之過早」來評論「法國大革命」;西方因而稱讚中國人眼光長遠和機智聰慧。
事實上,這是翻譯上的失誤,令周總理的言論被誤解。事隔四十年,當時的翻譯員在《論》書發佈會上作出糾正。
著名外交官傅立民(Chas Freeman),長期負責中美外交事務,他為尼克松訪問北京擔任翻譯。他記得,當時尼克松問周恩來,對「法國大革命」(一七八九年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的看法;周恩來以為尼克松問的,是發生在僅僅三年前(一九六八年)的巴黎學生騷動,於是周總理回答:「言之過早。」(Too early to say)
評論二百年前發生的事件,仍然「言之過早」?顯然話中存疑點。但是,這句格言後來卻被西方人經常引用,以此稱讚中國人的深謀遠慮和機智聰慧。
傅立民說,這個誤解太「有趣」了,所以一直沒有糾正。但他強調,一九六八年的學生騷動,的確用上「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和「巴黎公社」(Paris Commune)這些詞彙來形容他們的運動。傅立民認為自己沒有翻譯錯誤,純屬一種誤解。
據澳洲國立大學教授、漢學家白傑明(Geremie Barme)透露,北京外交檔案裡的確記載著,周恩來當年所指的,是一九六八年的巴黎學生騷動。
這宗四十年前的誤解,我認為毫不「有趣」。傅立民沒有盡職,他犯下最大的錯誤,是沒有即時詢問尼克松「法國大革命」所指何年?翻譯員的職責並非「照字搬紙」。
其次,尼克松訪華,話題理應圍繞中美兩國,何以突然跳出了一個法國?而且是二百年前的法國。尼克松的「無厘頭」,難怪誤導了周恩來。
原本是稱讚中國人的格言,如今竟成了反教材。英國《星期》(The Week)雜誌報道這宗「美麗」的誤解時說,「我們一直以為中國人機智聰慧,顯然並不如此。」
不介意做蠢人;介意的,是面對誤導人的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