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思考 (三之一)
在中文課上常有副學士一年級的同學問我,怎樣才可以提高中文的理解能力?我曾經採用下面的方法,教同學掌握思考的規律。
《愛之船》S、H和B (河) L和M
故事涉及5個角色,他們年齡相若,各住河岸兩邊。H是位女生,其餘的都是男生。H喜愛這4位男生,4位男生也喜愛H,到了要定情的時候,H選擇了生活在對岸的M。
H要到對岸與M結婚,一起生活,可是沒有船,H於是要求B和S幫忙。B說如果H肯嫁給他,就載H到天涯海角任何地方。H不肯,求S去。原來S也有條件,只要H跟他睡一晚,第二天就載H到對岸去。H答應S。
第二天待H到了M處,不知怎的M竟得知此事,M怒斥H不貞,結果悔婚。這時,跟M生活在對岸的L不計較H的過去,答應照顧H,最終兩人共結連理。
問題:請按個人喜好為5人排序,最喜歡的先排,最不喜歡的放到最後。然後說出如此排序的原因。
排序多樣 各有所好
按排序的結果,放在最先和最後的人物最為矚目。有同學喜歡L,覺得他包容有義氣,應放在首位,也有悲憫H的,覺得H敢愛敢做;更有喜歡B的同學,認為B是真小人,也有喜歡S的,認為S獨享漁人之利實在應該讚好。放S在最後的同學聽後自是不滿,然後是喜歡S的同學跟不喜歡S的同學互相對壘,爭議甚麼是真愛的課題。當然也有不喜歡H的,說她不守婦道;更有說L假慈悲,乘人之危。
著色將摻入個人情感
無論事情的發展如何,題目的文字描述怎樣,參與排序即要求參與評價。排序的結果反映了同學的好惡取向,反映同學對人物行為的評價。為甚麼同學會採取各種不同的排序方式呢?其實,故事的描述文字並未提及太多有關人物行為取向的種種,只用寥寥數語概括一下,其實很難看出人物行為取向的真正動機。例如我們不知道L愛H是出於真愛還是為了別的;M悔婚的原因跟H不貞是否有因果的關連等。
由於遊戲要求排序,同學就不問情由盡力參與排列,在過程中雖發現疑點,卻二話不說,不自覺替那些疑點解說一番,摻入自己的想法,當中包括生活經驗,道德標準,日常知識,價值觀念。如果冷靜下來再想一想:S不可愛,但也有可愛之處;L看似偉大,也有卑劣的可能;H雖最獲同情,卻不能對己堅貞。人物的行為是譭是譽全看所依持的價值觀。因此,怎樣排序並無必然性,只要合情合理,公有公說,婆有婆說都行。從不同的排序,我們看到了參與者的情感立場。著色就是參與者把自己的情感貫注到故事中的人物行為去。
現在的問題是,那又如何可以提高中文的理解能力呢?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高級講師 梁萬如博士 Email:cie@hkbu.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