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發揮香港特殊地位作用 大力推進文化強國戰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03]     我要評論

高敬德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

施祥鵬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創會會長

姚志勝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推進文化強國的目標。這是中央全會首次以文化改革發展為主題,制定建設文化強國的行動綱領,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有責任也有條件在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文化強國中發揮獨特作用。為此,我們推出三點建議:

 一是在香港舉辦一年一度的「全球華人中華文化博覽會暨中華文化論壇」,不僅對中華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而且加入產業化的內容,使之成為全球華人社會的文化盛事,成為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是成立一個以民辦為主的《香港文化產業發展局》來統籌、發展、包裝策劃、宣傳推廣香港的文化藝術,整合地方智慧與文化藝術的生命力,將其應用於文化產業發展,以配合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

 三是打造東方荷里活、東方百老匯,鼓勵文化藝術人才的雙向流動。

 建設文化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重要標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只有經濟的發展而沒有文化的發展,不可能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文化是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只有精神文化和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同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繁榮昌盛。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推動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也能夠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美國等國家發展的經驗表明,文化不僅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槓桿,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發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強大的文化就是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因此文化體現著國家的「軟實力」,反映其國際競爭力。中國的崛起被稱「21世紀最激動人心的大事」,但這種崛起,不能只是物質財富的劇增、經濟格局的重塑,而應伴隨中華民族價值體系的傳播和中華文化的弘揚。要實現中華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需要以全球為參照系。只有當我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達到全球的領先水準,特別是在文化上要能夠創造一套領先世界,並能夠為世界人民所廣泛認同的話語體系、價值理念、思維方式、人文科學、生活方式的時候,才能夠說我們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以及國內對外經貿活動的重要窗口。同時,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文化同根同源,是內地發展文化產業天然的最佳合作者。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香港將作為內地文化產業重要的對外展示和交易平台,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並為香港經濟和文化向前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

1、舉辦香港「全球華人中華文化博覽會」

 中國人具有勤勞刻苦、敢闖敢拚的精神,千百年來積極向外拓展,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數以千萬計。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洶湧澎湃的出國潮迅速席捲整個地球,大量的中國新移民及留學生前往海外,加上出外從事商務、勞務及旅遊的人數,海外華人華僑數量倍增。華人華僑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時居住在海外生活工作,遍及全球各個角落,是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最好、最有力的載體。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維繫和促進廣大海外僑胞與祖國關係的重要精神紐帶。隨著華人華僑經濟實力的增長、人數的增多和對自身權益的重視,以各種方式積極融入主流社會,華人在所在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們最了解當地的文化人情,懂得如何以當地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中華文化融入當地社會,必然成為在海外推廣中華文化的重要推動力。

 香港是國際著名的會議展覽中心,香港的國際化商貿文化環境,早已成為中西文化的交匯處。香港移民遍及全球,在全球華人華僑社會中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重要影響。香港特區政府和業界應充分發掘既與兩岸四地聯繫緊密,又與世界各地華人保持良好來往的優勢,有規劃、有步驟地舉辦一年一度的「全球華人中華文化博覽會暨中華文化論壇」,以傳承和創新為主題,不僅舉辦交流論壇,進行弘揚中華文化深入的研究探討,而且加入產業化的內容,集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創意設計、動漫遊戲、數字音樂、網路資訊服務於一身,吸引世界各地的各大國際華人組織、會展旅遊企業、文化機構負責人及國際旅客參與,使之成為全球華人社會的文化盛事,成為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隨著中國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熱在全球升溫。海外華人華僑是中華文化這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在海外無數的枝蔓和無限延伸。利用香港作為平台,舉辦「全球華人中華文化博覽會暨中華文化論壇」,凝聚全球華人華僑的力量弘揚中華文化,通過博覽會將豐厚的中華文化營養源源不斷地輸送給海外的華人華僑,使他們永遠保持鮮活的中華文化生命力,讓優秀的中華文化在海外得到更好的弘揚。

2、設立香港文化產業發展局

 為了配合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更好地發揮香港的優勢和作用,我們建議成立一個以民辦官助的《香港文化產業發展局》來統籌、發展、包裝策劃、宣傳推廣香港的文化藝術,整合地方智慧與文化藝術的生命力,將其應用於文化產業發展,以適應建立文化強國的需要。

 香港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方面亦具有多項優勢:

 一是香港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可為文化和藝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二是香港有健全的法制,可為本港的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保障;三是香港每年都有林林總總的大型文化藝術節目和活動,如四月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七月至八月的香港書展、香港動漫節,還有香港藝術雙年展等都為推動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四是特區政府積極有效培養及引進創意人才,等等。這些都為香港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成立文化產業發展局,其目標是引領香港的文化藝術界團體和人士創造具有香港特色的文化藝術品牌,推動香港成為亞洲的文化創意品牌之都,也為香港舉辦「全球華人中華文化博覽會暨中華文化論壇」創造條件。作為政府、文化藝術界和社會之間溝通的橋樑,文化產業發展局主要有以下六項工作:

 第一,為香港的文化產業制定發展路向和目標。

 第二,為香港文化產業訂立文化品牌標準,打造標誌性文化品牌,作為向世界宣傳和推廣香港文化的亮點。

 第三,與「全球華人中華文化博覽會暨中華文化論壇」相呼應,每年舉辦香港十大文化產業品牌選舉,推動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第四,每年固定舉辦一次大型的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為香港文化產品開拓市場,促進本地文化工作者與世界各地文化工作者進行學術、藝術、產品交流,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文化產業的博覽會展之都。

 第五,支持和協助文化藝術團體、文化藝術人士發展文化產品,並推廣產品。與世界各地的文化產業機構合作,使其走向文化市場成為有經濟效益的文化商品。

 第六,營造具香港特色之創意與品味兼具的文化創意產業,運用香港獨特文化的優勢,協助提升文化產業附加價值,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保護及傳承優良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並續發展,進而實現國民生活豐裕及促進國際工藝文化的交流。

3、打造東方荷里活、東方百老匯,

鼓勵文化藝術人才的雙向流動

 香港電影業曾經在東南亞獨領風騷,近年雖然發展有所遜色,但是香港仍具有作為影視業展示平台的優勢。如今,在國家出台有關發展成為文化強國的政策下,還有高速增長的電影市場和CEPA的優惠措施,香港憑借多年積累,必能為國家電影事業作出貢獻。香港電影界在與內地的合作中既能發揮自己國際化程度高、有成熟的融資和營銷手段等優勢,又能關注內地電影觀眾的需求,注重發展中的創新,為提高中國電影整體水平作出貢獻。同時,香港憑借中西文化的背景,也可有效地為內地電影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平台,使香港這個「東方荷里活」重發光彩,開創兩地影視業的嶄新未來。

 另外,香港背靠的珠三角有數十個新興城市,近年上馬興建了許多大型演奏廳、劇場、博物館,採取的是硬體先行的辦法。香港應借鑒他們的做法盡早建設西九龍文娛區,使香港的表演藝術借此品牌及早產業化,就有望成為「東方百老匯」,開創一個重要的創意文化產業市場。

 還應看到,很多內地成功文化藝術界人士移居香港,香港應繼續給予支援,讓更多的內地文化藝術專業人士到港澳地區講學、任職、任教,支持兩地文化藝術團體和機構之間開展廣泛深入、形式多樣的合作交流,開展共同創作、聯合演出等合作活動,攜手打造藝術精品,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發展。

 內地與香港青少年藝術團體之間的互訪頻繁,香港青少年藝術團體參加內地舉辦的全國性、區域性、國際性大型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日益增多。這不僅密切了兩地青少年的聯繫與交流,而且增進了港澳青少年對祖國的歸屬感和作為中國人的責任意識。兩地政府應該在這方面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支持。我們香港文化總會暨香港中華文化總會屬下有400多家社團,包羅萬象,是香港社會最大的文化社團,在國家致力於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大好機遇下,理應配合國家政策和香港特區政府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為香港和國家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做出積極的貢獻。

相關新聞
來論:陳方安生打「告急牌」既騙選民又圖遮醜 (2011-11-03)
廿四味:「地區霸權論」是誤導選民的假議題 (2011-11-03)
政經人語:反對派表面告急內裡淡定 (2011-11-03)
發揮香港特殊地位作用 大力推進文化強國戰略 (2011-11-03)
三種區選參選人絕對不應支持 (2011-11-03)
中國日報:用選票回擊「禍港四害」 (2011-11-03)
反對派和余若薇奇怪的拉票邏輯 (2011-11-03)
來論:黎智英獻金來源成疑 小股東舉報合法合理 (2011-11-02)
廿四味:余若薇梁家傑評分大跌因遭中產離棄 (2011-11-02)
摒棄投機分子 區會民生為先 (2011-11-02)
黎智英圖以金錢操縱港政局 (2011-11-02)
廉署應請陳老太「飲咖啡」 (2011-11-02)
止戈為武:惠及部隊官兵子女的務實之舉 (2011-11-02)
二○一二年美國大選誰能勝出 (2011-11-02)
縱論香港:公民黨「企硬」內裡有文章 (2011-11-01)
廿四味:吳靄儀為何不肯反省 (2011-11-01)
六十五億冤枉錢不能就此罷休 (2011-11-01)
政經多面體:發展醫療產業 開放人才限制 (2011-11-01)
西方走廊:必須警惕西方列強掠奪本性 (2011-11-01)
中國援歐應互利雙贏 (2011-11-0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