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彥
今屆區選反對派政綱和種種行為再次突顯其以政治化求取生存的邏輯,個別參選人沒有實績卻貪求政治議題乘亂搶位。社會理應看清區議會和社區的關係,正本清源,回復區議員作為「社區地保」勤幹實事的作風,摒棄破壞此一傳統的人選。
反對派在不同場合中三番四次強調他們的區選策略會大打政治牌。政治議題一直是反對派生存的重要土壤,他們在區選中要佔盡政治爭議的便宜,乘亂爭取本錢。如果這種情況惡化下去,區議會早晚失諸反映民生訴求的根本,日後區議會變成另一個政治角力場,討論民生事務的機會在不知不覺間被政爭蠶食,那將是市民大眾所不願見到的。及早察覺這種惡質轉變,不讓在區選中撈取政治投機好處的人有機可乘,即可防止區議會變質矮化。
別讓政治投機者有機可乘
區議會是整合民生實務意見的橋樑,有助理順政府和市民之間有關民生政策的關係,這是區議會自港英年代成立至今不變的功能。回歸後,區議會更兼負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有關市政管理的部分角色。區議會是實務機構是法例清楚註明的。《區議會條例》第61條「區議會的職能」即說明區議會要向政府提供如下四方面的意見:一、影響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人的福利的事宜;二、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公共設施及服務的提供和使用;三、政府為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制訂的計劃是否足夠及施行的先後次序;四、為進行地區公共工程和舉辦社區活動而撥給有關的地方行政區的公帑的運用。此外,條例亦寫明區議會在獲得撥款的情況下,承擔「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環境改善事務」、「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康樂及文化活動促進事務」及「有關的地方行政區內的社區活動」三大項目。條例所賦予區議會的職能,全都與民生事務直接相關。
然而,近年區選的候選人乘著幾起政治事件改變了區議會實務形象。2003年反對派利用廿三條事件攻擊建制派候選人,即是這種思維的典型。隨著暴力政團的出現和反對派輾轉分裂的形勢,今年區選政治化變本加厲。醜化建制派、突出政治材料仍是反對派候選人的選舉策略,可是在社會穩定、政治材料選無可選的情況下,矮化施政報告、港大校長徐立之辭職等事件,仍為反對派熱炒社會矛盾的「上佳材料」,立法會會議更是反對派製造政治議題的溫床。
重視「社區地保」勤幹實事作風
另一邊廂,反對派政黨的區選政綱亦政治先行,民生實事反成次要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訴求。民協、職工盟和街工等反對派組織早前為區選推出聯合政綱,內容便以盡快落實雙普選、反遞補機制等政治議題為主。民主黨區選政綱雖羅列了二十個項目,但首三項依次為政制、人權、司法的訴求,經濟、房屋和交通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課題則陳列於後,政治課題顯然比民生議題更被該黨看重。公民黨的區選宣言奢言「該黨以捍衛法治和公義為信念」,整整八項政綱有六項和政治有關,包括「選舉權」、「表達及新聞自由」、「抗衡地產霸權」等,與民生相關只有兩項,幾無著墨。
今屆區選反對派政綱和種種行為再次突顯其以政治化求取生存的邏輯,個別參選人沒有實績卻貪求政治議題乘亂搶位。在一片政爭聒噪中,專注民生事務的區議員角色已因這幾年香港的政治氛圍逐漸變質,失其根本。反對派參選人不會放過任何跨大政治衝突的機會,區選前夕更會千方百計尋求政治熱潮和紛爭,即使社會安穩和諧也要無風起浪,材料老調重提仍在所不惜。社會理應看清區議會和社區的關係,正本清源,回復區議員作為「社區地保」勤幹實事的作風,摒棄破壞此一傳統的人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