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教育改革推行了十年,是成是敗,且看事實。
十年教改之路是曲折的,也可說是崎嶇的,對它的評價,也就不宜輕率,流於簡單化。整體而言,有成有敗,成多於敗。
最大之「成」,是實行「三三四」學制改革,其次是廢除了學能測驗,然後是修訂和更新了課程。最大之「敗」是教師的工作量不降反升,其次是某些教育政策多變,令師生無所適從,從而打擊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此外,大學入學率較低,不利於教育發展。
現在亟須興利除弊,採取果斷的政策和措施,為教改的深化、教育質素的提高以及教育的發展清除障礙。
減少教師工作量
當務之急,首先是切實地減少教師工作量。所謂「切實」,指的是「動真的」,而且是「顯著的」。過去也講減量,可惜只是空談,教育局僅允略增一些教學助理,實在無補於事;那邊廂卻因某些措施(例如校本評核)反而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最近的幾項調查均顯示,認為工作量超重的教師達八、九成之多。大家仍然認為行政性的工作過多,影響教學工作。其實,這只是表面上的感覺,教師擔課節數嚴重超額,才是問題的實質。這是因為課堂教學(包括課時和相應的備課、批改習作及試卷等)佔教師大部分的工作量,只有將現時每周約三十課節削減至二十上下,才能真正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這比推行小班教學更有成效,而且對提高教學質素更有保證。因為後者只是減少班級學生的人數,若教師的課節不變,其工作量仍然過重,更遑論按照小班教學的特殊要求取得成果。最近,教聯會等一些社團強烈要求教育局在減少教師擔課堂方面有所突破,不無道理。
調整校本評核
調整校本評核,也是學界的呼聲。這種評核方式,源於外國,其優點是有助於對學生學業的全面考查,亦可減輕僅憑會考(明年變為文憑試)成績評分的缺陷。不過,推行此法耗費了科任教師過多的精力,形成一種困擾,因此大都主張予以削簡。外國能推行,乃因教師擔課量較少。香港情況不同,不宜全盤照搬。當局應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迅速作出調整。
增加大學學位
增加大學學位,此乃學界多年的願望,當局卻裹足不前,其理由是耗資太大,這難以服眾。須知本港大學入學率只有百分之十八,遠低於美、日等國家百分之三十的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這一入學率顯然偏低,必須打破常規,邁開步伐,以多種形式開拓學位課程。這幾年政府庫房充裕,為改善民生而增加財政開支,派錢、退稅等等接踵而至,惟教育經費(特別是大學經費)增幅不足,是何緣故?市民普遍要求政府制訂長遠政策,包括增加對教育、醫療的資助,這都關乎香港未來發展和市民的根本利益,不可等閒視之。
香港教育還有其他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諸如考試的牽引力太大、教育全面發展的方針未能充分貫徹,德育尤為薄弱。克服這些缺陷,還須付出很大的精力。上文提出的三項舉措乃是「開路先鋒」,其作用不可低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