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除了「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的正史波濤,康有為與康同璧的父女情感對白,成為全片始終的話語套格。印度神話的倒敘模式,將整部中國啟蒙思想史化為浪漫的點綴。一幅溫馨畫卷中的溫情人物,便是康有為與康同璧。中國的苦難,是夢中的想像,似回憶卻又不是往昔。因為,沒有人可以忽略那段歷史。
夢是美好的,是人在舒緩中的自我釋放;夢是嚴酷的,醒來的那一刻,萬物依舊、一切皆然。但此片完全相反:夢醒是美好的、夢中是驚悚的。康同璧在父親的鞭策下,自幼學習各種現代技藝,精通多國外文。兒時的訓練,成為日後父女在流亡歲月中相互依靠的根基。事業的煎熬、愛情的尋覓,每一刻,這個大眾心中的改革者,在康同璧的心中永遠都是慈祥的老人。反對纏足,不僅是為了大眾,也是為了自己的女兒。這是一種煉獄。在試煉中,中國的品格與康氏父女的情感畫上了等號。救國、護國中的康有為,離不開女兒的幫助——為美國的華工、華商爭取權益,同樣需要康同璧的幫助。
影片中的康有為告訴自己的女兒,當苦難結束時,親人又可相聚,骨肉又能團圓。夢已結束,陪伴在女兒身邊的還是這位父親。女兒猶如中國歷史的漂浮,父親則是激流中的守望者。陳令智對中西文化的獨到把握,將中國巨人與西方的一次次互動演繹為近代歷史的交誼圓舞曲,窺視出革命之外的人生、歷史之外的人情、國家之外的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