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目前正在J2台熱播的韓劇《麵包王金卓求》,是去年韓國收視最高的劇集,最高逾50%,即有一半的韓國觀眾都在看此劇。香港觀眾熟悉的「人氣劇集」如《秘密花園》,與此劇完全不在同一個層次。
《麵包王金卓求》的主人公金卓求,原型來自著名連鎖店「巴黎貝甜」(Paris Baguette)主席,描述他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由一名窮小子變身成為跨國企業主席的故事。
劇情描述大企業主席具日中希望將私生子金卓求帶回家中撫養,引來妻子的強烈不滿,及幼子具馬駿對金卓求的妒嫉。純樸的金卓求卻以誠待人,然而親生媽媽卻遭綁架,為了救回媽媽,金卓求不惜離開具家,展開12年的漂泊之旅。
成年後的具馬駿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同,來到具日中的師傅所開的麵包店當學徒,希望能得到師傅的認可。此時金卓求也來到麵包店尋找當年綁架媽媽的人,二人在麵包店裡開始一番磨練與較量。
劇集中有關70年代的部分,觀眾大概可以由童年金卓求與媽媽所居住的青山的環境得知。70年代的韓國經濟遠遠不及朝鮮,工運十分蓬勃,雖然劇集並沒有特別著墨,但從一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出當年的環境,尤其是童年金卓求四處奔波尋找媽媽的那些場景,觀眾看到的便是在生活壓力下努力過活的人們。
作為一齣勵志劇,青年時代是此劇的重點,於是80年代的主角們如何掙扎向上,金卓求怎樣在一個個逆境中站起來,例如誤以為尋找了12年的媽媽已經去世,一度自暴自棄;遭焗爐爆炸所傷,幾乎失明等,還有怎樣在愛人的背叛下重新站起來。他的遭遇愈是極端愈是可憐,觀眾便愈對他加倍憐惜。
在麵包店當學徒的這部分劇情,按照劇情的推算,是80年代韓國經濟騰飛的時期,也是韓國自主意識高漲的年代。當年的韓國學運甚蓬勃,為了拒絕韓國向美國傾斜,學生們每每衝擊政府,發行刊物反政府,於是劇中我們可以看到身為學運活躍人士的申幼京,怎樣一邊搞學運,一邊逃避警察的追捕。
對我來說,金卓求如何達至成功是既定的模式,劇集有趣的地方卻在申幼京這個角色身上。身為學運積極分子的她夢想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然而最後她卻選擇了權勢,不但為了金錢及社會地位而背叛戀人金卓求,更將熾熱的學運熱情轉變成向上爬的動力,如果金卓求最終的成功是一個傳說,申幼京的轉變則是殘酷現實裡最赤裸的一個例子。 ■文:洪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