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令智飾演康同璧。
回望晚清歷史,一個令人唏噓不已的事實是:創建共和或者君主立憲,本質上其實無任何區別:都是讓清廷權貴交出竊據已久的國家權力,還人民自由——所以,歷史一次次證明:對於一個拒絕自我反省、毫無妥協餘地的政府而言,無論是談論革命或是漸進改革,均無意義。
《大同》,如若以電影視角看,它就是一聲婉約而淡然的嘆息,將那段或許可以重來的歷史再進行一次憂鬱地呈現;若是一部紀錄片,則它將中國的近現代歷史,比喻為一道筵席,康有為的君主立憲與大同理想,固然算得上是一道菜——或許是醋添多了,或許是鹽加少了,這道菜最終未能獲得食客的認同。
理想國與烏托邦其實只是一步之遙,《大同》點出了這一步之遙的所在:糾葛義理或是經世致用——固然,康有為帶著激情與夢想描繪了他心中的中國藍圖,但與國民的疏離、與精英的對立,已經讓他的理論失去了在中國的市場。清代學術思想家在文字獄中形成的陰影並未消除,因而時常以唯理化的學術推導、考據來驗證現實中國的去處,過度思辨,忽略實證。康有為當然是這種悲劇的代表。他既沒學生梁啟超審時度勢的心胸,也無政敵章太炎不斷革命的勇氣。當然,以今非古,實則是後知後覺。稱康南海是空想也好,先知也罷,我們明白:在那樣一個風起雲湧、思潮澎湃的年代,無數中國人曾用夢想去為四萬萬同胞與子孫爭民權、爭自由。這種努力的失敗,並不能否定他們高尚的道德動機與深邃的文化認知。失敗,才更顯這些中國人的可貴與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