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志強 哲學博士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一個文明的社會必然具備強大的包容性,當一個社會的包容性下降,必然會導致猜忌不信任的情緒泛濫,不單會令到經濟成本增加,亦會令到社會成本增加,甚至會阻遏香港與內地的社會經濟融合。內地社會的轉型沒有香港那麼長的時間,改革開放與普世文明接軌,不過是短短的30多年時間,而建立市場經濟的契約精神和誠信體系的時間更短,所以包容性在此時此刻顯得尤其重要。難道香港人不能多給一些寬容給那些內地遊客,用自己高度文明的表現給內地人做個榜樣,這樣不更好嗎?
孔慶東的偏激言論並不代表內地人
近日「內地小女孩地鐵進食」事件引發爭議。這則關於港人與內地遊客對罵的導火線是,內地的小女孩在地鐵車廂內吃點心麵,有香港乘客提醒「車廂內不能吃東西」,隨後小女孩的母親和一位港男對罵,母親的同行女子和幾位港人也加入罵戰。火上澆油的是,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竟出言不遜辱罵港人是狗、是素質最差的人,又說「中國人就有義務講普通話,不講普通話的,是王八蛋」,這番無理言辭旋即引發香港和內地人士撻伐。
香港網民不滿孔慶東身為北大教授,竟出口粗俗。內地網民直斥孔慶東胡說八道,認為他丟北京人的面子。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反駁孔慶東不說普通話的言辭,指出「孔某心目中的『王八蛋』,不知幾億」。廣西作家荊楚表示:「孔慶東作為一個教授,他是在給北大出醜,稍微有點對社會負責任的人,不應是這樣輕率,這樣武斷。」可見,孔慶東的偏激言論並不代表內地人。
地鐵進食爭議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加上孔慶東的偏激言論,以及意大利知名國際品牌D&G專賣店禁拍事件,還有父母均非香港居民的「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引起的問題,凸顯了兩地在文化和文明程度上的差異,以及在兩地迅速融合中所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值得探討和反思。
包容是一種美德和胸懷
有內地網民指出:「小姑娘的媽媽固然有錯在先,但是那位自以為素質很高的港人,用這種以惡制惡的手段展開對罵,也沒有什麼文明可言。內地人需要反省,港人也應該反思,用不文明的手段去糾正不文明行為,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激化矛盾,讓不文明行為升級。『仁愛產生仁愛,野蠻產生野蠻。』有理還要讓三分,這位媽媽和那些港人都應該為孩子作出好的榜樣。」
竊以為這位內地網民說得有理,地鐵進食爭議其實反映了不同地域的人由於習俗的不同、法規的不同,甚至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大家都應該寬容看待。如果內地遊客知道港鐵的規定,應該入鄉隨俗才對,至少不能故意違反。但港人高素質的體現,不僅在於對規則的遵守,也在於對不同行為方式的寬容理解,以及對他人錯誤的善意幫助、糾正。這次內地的小女孩在香港地鐵車廂內吃東西,香港乘客如果只是善意的提醒一下,表現出一種寬容,或許更彰顯出文明的素質。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由於出發點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觀點。如果過於爭辯,就會產生距離和隔閡,就容易產生情緒上的對立,於解決問題無益,互不相讓只能讓事情鬧得更僵,彼此互相理解和包容才能保持長久,所以,包容是一種美德,包容是一種胸懷。
香港人沒有理由歧視內地人
香港是一個經濟發達、法治健全的地區,文明素質其實也是近幾十年來經濟起飛後,一步步走過來的。過去,香港人不也同樣存在諸多內地人士存在的陋習嗎?內地人違反規定固然需要反省和自責,但港人若用以惡制惡的手段展開對罵,也沒有什麼文明可言。香港人同樣是中國人,完全沒有理由動輒以歧視內地人的態度自高自大。
長期以來香港對內地的優越感不僅由於香港較發達的經濟水準,而且由於香港與西方文化相聯繫。香港與內地在文化上的差異,使兩地在社會經濟融合中必然產生一些矛盾和問題。但香港歷來是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社會,和內地的文化一脈相承。愈來愈多香港市民認識到,港人與內地同胞的關係,是血脈相連、命運相繫、利益一致、榮辱與共的。
香港人和內地人命運相連
新中國舉步維艱的成立初年,對香港採取「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針,共和國披荊斬棘的偉大征程上,也留下香港的光榮印記。內地一直穩定地向香港供應大量廉價的生活必需品和工業原料,為港人安居樂業提供了最基本條件。
內地改革開放,得益於來自香港的資金、管理經驗和國際化企業模式,香港也借改革東風實現了自身的經濟起飛。今天的香港之於中國內地,已經從最初內引外聯的重要窗口,逐漸演化為融資、貿易平台和內地走向世界的橋樑。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借助香港走上國際化道路,香港也積極開拓內地市場,並隨著祖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活動。
香港以始終如一的赤子情懷回報祖國母親。港人熱心支持祖國各項事業發展,內地每遭災害,香港同胞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充分體現了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回歸近15年來,香港與內地接觸增多,接觸層面更為寬廣,聯繫更加緊密,通過優勢互補,帶來了許多實際好處。香港和內地、香港人和內地人密不可分的聯繫,命運相連的現實,是回歸以來不斷發展的變化。
愈文明的社會愈包容
中華文化是香港文化的底蘊,而香港文化的特點是中西合璧。成語說「有容乃大」,愈文明的社會,愈有「泰山不辭土壤,大海不棄細流」的胸襟。唐朝強盛離不開包容性,現代美國的強盛也離不開包容性。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多元化走勢,正像各個大陸板塊上孕育不同文明的水系:密西西比河、尼羅河、多瑙河、恒河、黃河,最終是百川歸海,九九歸一。同樣,內地與香港社會進步的路徑,也將是殊途同歸。
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奠基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在《貪心的紫羅蘭》中寫道:「玫瑰花聽到鄰居紫羅蘭的哀歎,笑著搖了搖頭說:『在百花群裡,你最糊塗。你身在福中不知福。大自然賦予你其他花草都不具備的芳香、文雅、美貌。趕快打消你這些奇怪的念頭和有害的願望吧!滿足天賜予你的福氣吧!你要知道:虛懷若谷的人,地位無比高尚。』」人們常說,優秀的人有極高的素養,甚至是虛懷若谷,他們都有一個能包容一切的胸懷,所以說,一個社會倘若寬容度愈大,那麼這個社會的文明度也就愈高。香港是一個崇尚開放自由、相容並包的城市,這是香港的應有之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