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為政既然在人,香港基本法實行的又是行政長官制(這是蕭蔚雲教授生前對行政主導制的另一種提法),行政長官的選賢任能就至關重要了。舉賢才、去不肖是中國為政的關鍵問題。孔子的弟子子夏舉了中國歷史上生動的例子說:「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論語.顏淵》)如果賢能者在位,人心必能歸附,否則麻煩不斷。
本文標題,出自《禮記》禮運篇。相傳孔子的原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如以此來衡量本屆行政長官的參選提名情況,可能未必如願。
必須符合中央的三點要求
明.王夫子《禮記章句》對以上八個字的解讀是:「選」,擇。「與」,授。「講信」者,講說期約而自踐之,不待盟誓。「修睦」者,修明和睦之教而人自親,不待兵刑也。如加上《大學》對「民之父母」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的要求,則與中央對行政長官的「愛國愛港」、「有能力管治」、「為市民所接受」的三點要求幾相吻合。
所講「賢」者,就是「愛國愛港」,就是愛祖國、愛香港,有真誠實踐「一國兩制」的意願,不做損害國家、損害香港利益的事,其最低要求就是要遵守法律,不謀私利,不因私利而違法。因私利而違法規者,自然不符合「賢者」的要求。
所謂「能」者,就是有能力管治香港,能夠解決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的各方面的根本問題。例如香港有反對國家根本制度的力量,特首要有能力擺平。香港經濟發展減緩,特首要有能力促進。香港有貧富懸殊,籠屋、劏房、置業難等問題,特首要有能力在適當期間內解決。香港有「雙非」、外傭居港權等問題,特首可以妥為處理,不必擾民。粵港融合,大勢所趨,特首可擴大其正面因素,消除其負面效應。這樣才符合「能者」的要求。
所謂「講信」者,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就是有誠信。不能前言不對後語,砌詞狡辯,也不能語無倫次,文過飾非,才能取信於民。對市民的各種意見可以感同身受,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好民之所好,惡民之所惡。
所謂「修睦」者,就是在香港這一多元化的社會中,能夠形成最大的凝聚力和社會共識,求同存異,異中求同,但又不放棄原則,盲目求同。尚中和無過無不及。既不誇大對立,又不漠視對立,既不侈談轉化,又不反對轉化。這樣才能走出建制派與反對派、既得利益派和非既得利益派等種種矛盾製造的困境,真正貫徹「一國兩制」。
雖然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中國古代的人才標準,但在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可能仍然是適用的。
對行政長官要嚴格要求
香港是法治社會,但恰如《孟子.離婁上》所言「從法不足以自行」、「為政在人」(《中庸》)。因此,對為政者要有嚴格的要求,才能實行法治。與英文politician帶有貶意不同,中文的「政」是有正面的意義的。《論語.顏淵》云:「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子路》又云:「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說明為政者要先正己的道理。
為政既然在人,香港基本法實行的又是行政長官制(這是蕭蔚雲教授生前對行政主導制的另一種提法),行政長官的選賢任能就至關重要了。舉賢才、去不肖是中國為政的關鍵問題。孔子的弟子子夏舉了中國歷史上生動的例子說:「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論語.顏淵》如果賢能者在任,人心必能歸附,否則麻煩不斷。
對於舉賢才與去不肖的問題,《論語.衛靈公》認為:「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但孔子又不完全認同流俗。他的學生子貢問:「鄉人皆好之,何如?」他說:「未可也。」又問:「鄉人皆惡之,何如?」他仍說:「未可也。」到底如何是好,孔子的意見是:「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在另一個場合,孔子也不贊成人人都稱好的人,他稱之為「鄉願」,並稱「鄉願,德之賊也。」《論語.陽貨》
換句話說,人人都說好的人,未必好,是鄉願。人人都說壞的人,雖未必壞,可惜也不能接受。比較好的方法以「好人說他好,壞人說他壞」來判斷。然而任何辦法都未必可靠,不論眾人認為是好是壞,都要認真分析觀察。
須獲得選委與中央的認可
現在選擇行政長官的重擔,落在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和中央政府身上。根據香港基本法的規定,兩者有先後之區別,但缺一不可。只有經過選舉委員會的提名和選舉,中央政府才能任命。只有經過中央政府的任命,行政長官才能就職。選舉委員會的過半數可以在數名候選人中為中央政府選擇正確的候任人供中央政府取捨。如果選委在3月25日未能以過半數票作出選擇,則可能需要再用5周的時間重新提名和選舉。寧認真,毋馬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