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佩璆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
兩地一些衝突矛盾,可以視作為兩地經濟、文化融合過程中濺起的浪花漣漪,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不必大驚小怪。但是如果處理不善,確實會對民生帶來衝擊,令不滿的情緒滋生,影響社會穩定。我們寄望特區政府,盡快就兩地融合產生的問題,作一個徹底的調查研究,然後落實解決。兩地融合,是歷史的大潮,在這個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我們不應有因噎而廢食的思維,而是應該以更積極、更主動的態度,解決難題,使融合更能體現群眾的利益,更能得到群眾的支持。
最近,內地與香港族群間的矛盾,有漸見激化的跡象,在互聯網上,最熱門的辯論議題,莫過於有關內地旅客的一些較具爭議性的行為、「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名店歧視事件、生活必需品如奶粉被內地客搶購一空等等。一時間,你「敬」我一句「蝗蟲」,我回「敬」你一句「狗」,唇槍舌劍,火花四濺。
包容看待兩地文化差異
造成這些局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內地和香港兩地由於歷史原因,在不論文化、風俗方面都存在一些差異,本來西方人的風俗習慣也和港人大異其趣,但香港長期與西方接觸,對於西方人的行為,一般也比較認識和包容;反而對內地同胞,就用香港人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因此覺得很不以為然。第二個原因是市場供求失衡,香港是一個彈丸之地,本地市場原來就不大。如今湧來大量消費力極強,購物花錢動機同樣強的內地客。他們的消費,固然為香港帶來了無限商機,也創造了大量服務業的職位,但同時也把物價拉高了。別的不說,單就舖租一項,在過去一年間,部分一線舖位租金升幅竟然超過一倍,令人咋舌!此外,內地人熱衷在港置業,令本來已經短缺的住宅樓更加供不應求,成為前一陣子推高香港樓價的一個原因。此外,部分商品的供應,一時間未能及時應付強大的需求,因而出現暫時的短缺,這些關乎民生的必需品一旦出現短缺,就很容易引起恐慌,前一陣子奶粉短缺就是一個例子。當然,還有個因素是部分媒體的炒作,部分媒體將兩地民眾的矛盾擴大,加深了市民的誤解,也激化了對立情緒。
宏觀而論,這些衝突矛盾,可以視作為兩地經濟、文化融合過程中濺起的浪花,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不必大驚小怪。但是如果處理不善,確實會對民生帶來衝擊,令不滿的情緒滋生,影響社會穩定。過去,政府為應付兩場經濟危機,所思所想的,都是如何搞旺搞活香港的經濟,對於搞旺經濟之後可能產生的問題,確實沒有作好準備,以致問題發生後,才急急找尋解決方法,非常被動。
以更積極的態度解決難題
預防總勝於治療,與其焦頭爛額,不如曲突徙薪。我們寄望特區政府,盡快就兩地融合產生的問題,不論是已見的,還是未發生的,都要作一個徹底的調查研究,然後落實解決;對於香港特區無法獨力解決的問題,應提請中央政府協調,然後就這些問題和內地地方政府磋商解決和預防的方法,並落實執行。
香港和內地融合,是歷史的大潮,符合香港和內地同胞的根本利益,在這個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我們不應有因噎而廢食的思維,而是應該以更積極、更主動的態度解決難題,使融合更能體現群眾的利益,更能得到群眾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