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璟陶 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公共事務論壇成員
白 潔 香港文化總會宣傳策劃總監
大家都知道,隨著香港平均壽命愈來愈長,老人問題也日益嚴重。政府估計,香港65歲以上人口將由現時的90萬人增加至2030年的210萬人;與此同時,香港貧富懸殊也不斷加劇,這都是造成社會分化、阻礙香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如何解決,實在值得當局深入探討。
早在2008年,聯合國的報告已指出,香港是全亞洲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城市,其堅尼系數遠遠高於0.4警戒線。香港貧窮問題備受關注,長者更屬「重災區」。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一項統計顯示,2011年上半年1人或2人貧窮戶新增11,500戶,其中7,200戶是新增的獨居長者或「二老」貧窮戶,令貧困長者人口增至29萬人,且平均每3名長者,便有1人活於貧窮線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應只是一句空話。其實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香港社會已不斷討論安老問題,市民普遍希望設立一個全民性的退休保障制度,可惜時至今日仍然未有結果。若香港仍處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還沒起飛階段,市民要為退休後的生活擔憂,或許不足為奇,但現時香港的經濟早已成熟,人均收入位於世界前列,卻仍不能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實在不可思議。多年來,民間團體和社會人士一直促請政府盡快研究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但政府總是聲稱社會對這個問題未有共識,認為所謂的「三條支柱」(社會援助、強積金及私人儲蓄)已為市民提供一定保障,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強積金無法保障養老生活
我們且不討論社會達成共識與否,單從2000年開始實行的強積金來看,一邊是回報率偏低,另一邊是管理費過高,根本無法為打工仔提供足夠的退休保障。前強積金管理局主席胡紅玉曾指出,世界銀行已於2005年將原來的退休保障三大支柱改為五大支柱,並加入全民性的退休保障制度。可見政府一直宣稱「三條支柱」可以為香港市民提供退休保障的說法,早已過時。
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之一,年齡達80至90歲的高壽長者愈來愈多。如果將一個人退休到終老的時間劃分為前晚年和後晚年兩個階段,一個打工仔的積蓄和退休領取的強積金僅可以維持到前晚年的15年,接下來的10到20年的後晚年階段將依靠甚麼生活?難道要讓老人家一直靠綜援過活?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最終可能將香港推向高福利、高稅收,重蹈歐洲國家的覆轍,這顯然是言過其實。不管怎麼樣,我們都不能因為日後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而選擇逃避,即使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不能在短期內推行,當局也必須盡快著手研究,絕對不能一拖再拖。
分階段實行全民退休保障
事實上,社會人士之所以強烈要求政府實施全民退休保障,是希望讓政府知道,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漠視貧富懸殊和貧窮長者的問題。眾所周知,政府所推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有明顯的不足,社會還有許多「N無人士」被排除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而且伴隨著老齡化日趨嚴重,因年長、貧窮、生活無保障而滋生的社會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
當前,幾位特首參選人頻頻發表各種政見,其中一個主要話題就是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一來證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二來也證明這個問題不能迴避。因此,我們希望新一屆政府能夠拿出勇氣和承擔,凝聚社會共識,集思廣益,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討論和研究,爭取早日實現全民退休制度,讓所有香港市民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樣才能逐漸解決深層次矛盾,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