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寧
近日食環署因以高價批出紅磡世盛殯儀館的新合約而受批評。該事件中,食環署應改善外判方法外,政府也應針對殮葬問題推出更多配套措施,關心市民的需要。
世盛殯儀館的前身是紅磡市立殯儀館,它於1983年獲指定為公眾殯儀館,以提供廉價的殯儀服務。但是該館的使用率偏低,所以政府決定於2002年以公開招標的方式,把該館外判予私營機構經營。批出合約的價格屢創新高,由2002年的2,000萬元,升至2006年的9,120萬元,到2011年的2.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外判的確為政府增加收入,並提高了該館的使用率,但是承辦商為了獲利,勢必調高該館靈堂的租金,這有違該館建立的原意。
事實上,殯儀服務並沒有太大的加價壓力。全港共有七間持牌殯儀館,香港和新界各有一間,九龍則有五間。據統計,2011年七間持牌的殯儀館共有138個靈堂。同年,有41,400名市民死亡,即平均每天有113名市民死亡。小部分市民更不會選用靈堂的服務,靈堂的使用率不高於八成,基本可滿足所有市民的需求。按此思路,殯儀服務並沒有太大的加價壓力。然而,多所殯儀館相繼加價,加幅達三至五成,遠超通脹。其中一個推動加價潮的原因,確實與食環署高價外判有一定關係。
世盛殯儀館的招標合約的確訂明承辦商應為獲社會福利署及其他相關機構認可的有需要人士提供廉價的基本殮葬服務,照顧了基層市民的需要。但是市民若有親友不幸死亡,對於大多數市民而言,殯儀館的靈堂是對死者進行告別儀式的重要場所,難以避免使用。殯儀服務大幅加價仍是民生重要事項之一,政府應關注加價潮,完善規管。
就此,食環署在下次外判時,應為合約訂下最高價格,以免承辦商中標後為了獲利,大幅調高靈堂的租金。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政府要適時批出牌照,增加殯儀館的數目。必須指出,大多數市民對住宅鄰近殯儀館相當忌諱,所以較難劃出新的土地建造殯儀館,政府必須盡早規劃。
殯儀服務只是葬禮的其中一環,其他如火葬場服務、骨灰位供應等問題,政府須重視。這些環節的政策配套是否周詳,正好反映了政府對市民的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