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梁政綱透視系列之經濟篇
文平理
香港是一個經濟城市,發展經濟從來都是政府施政的要務。雖然現時本港庫房盈餘高達7000億元,勞工市場更接近全民就業,但在亮麗數字的背後,本港的貧富兩極化正在不斷加大,本港的人均名義生產總值由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間,只增長了25%;但同期倫敦的人均名義生產總值增加了53%,新加坡增長了87%,而內地更達致278%的飛躍式增長。這說明本港的經濟及產業結構存在問題,面對外圍經濟形勢不明朗,市民都期望新任特首能夠帶領本港應對經濟危機,推動經濟轉型。因此,兩名候選人唐英年及梁振英的政綱更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唐:鞏固優勢產業 促進經濟多元化
唐英年的經濟政策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鞏固及提升現有支柱優勢產業;開拓專業服務人士發展空間。為此,唐英年將積極落實「CEPA」協議,爭取在2015年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前提下,對銀行、保險、醫療服務、建築服務、律師服務、檢測認證等領域,研究把廣東省「先行先試」政策擴闊到福建省。同時,在提供足夠配套設施的前提下,分階段將個人遊「一簽多行」的政策,推廣至珠三角九市、上海、北京、長三角地區及其他城市。他更提出要推動香港航運業提供高增值服務,包括融資、管理、保險、買賣、租賃、船舶註冊、海事仲裁和法律服務等。利用廣東省「先行先試」政策,爭取內地物流業進一步開放;為鞏固香港國際會議及展覽中心地位,展開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第3期工程,探討在西九龍興建會議展覽中心。
二是以實體經濟為軸心,促進經濟多元化;鼓勵及扶持新興產業發展,特別是文化創意和創新科技產業,同時檢視及制定相關政策,在資金、土地和採購等方面提供支援。唐英年承諾大力發展6項優勢產業,增強對產業發展的規劃、引導和參與力度,包括投資基建,以開啟增長點,創造更多元化、高生產力的職位。目標是在5年內創造多10萬個就業機會。推動香港成為世界級創意產業中心,並利用香港保護知識產權的優勢,加強增值服務,推廣相關交易中介服務,加強香港作為區內知識產權交易平台的角色。進一步活化工廈,研究容許工廈(包括政府工廈)在符合相關條例下,改建作獨立的小型辦公室,提供中小企更多發展空間,及培育年青人創業。
三是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提升競爭力以應付經濟環境波動。唐英年提出將「中小型企業委員會」升格為由財政司司長統籌的專責委員會,提出有利中小企經營條件及環境的措施。配合廣東省推行的「產業轉型升級」政策,檢討境外生產設備的扣稅/免稅法例條文,提升生產能力,並評估可否放寬個別稅務條文,持續提升中小企競爭力。唐英年並指為確保中小企獲得適當融資,會設立配對基金;提供稅務優惠,例如研發和員工培訓開支獲雙倍扣稅。
梁:統籌發展策略 制定產業政策
梁振英在經濟政綱強調統籌長遠發展策略,提出在行政長官領導下,建立跨部門的經濟發展和統籌發展策略的機構,建立全面的經濟發展策略和產業政策。考慮建立策略性投資機構,對有利於香港長遠發展的新興產業作出前期投資,並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建構與內地合作的新機制。積極增加商業容量,在西九龍擴展核心商業區,發展九龍東,規劃新界北新發展區,利用鄰近機場及各項跨境基建的優勢,重新佈局新界西及大嶼山的功能。
在兩地融合方面,梁振英表示將協助香港各產業加快拓展內地市場,在北京或廣東建立和國家商務部、發改委、各行業主管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建立分行業的聯合工作小組和「一站式」服務機構,解決港商遇到的具體問題。他並會向國家爭取,將現有深圳居民「一年多簽」的自由行擴大至珠三角其他城市,同時提升邊境通關效率。盡快研究廣深港鐵路高鐵香港站實施「一地兩檢」的可行性和具體操作方案。逐步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包括深圳灣口岸。
在金融方面,梁振英建議成立政府與行業協作的「金融發展局」,推動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提升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與市場規模,以「兩條腿走路」的方式發展:(一) 積極穩妥發展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等境外人民幣回流機制;(二) 推動和培育人民幣境外使用的市場發展,包括推動人民幣債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工具的掛牌和交易,以及推廣和宣傳第三方在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進行融資。
在產業發展上,梁振英提出重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為:(一)資訊及科技局;(二)工商及旅遊局。投資科技基建,特別重視完善移動互聯網和數據中心,及檢測和認證機構,為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打好基礎,推動網絡經濟。他承諾在5年內,政府投資研發的總開支提升至本地生產總值0.8%。他更會協助中小企取得各類長短期的融資。盡快恢復特別信貸保證計劃;協助中小企取得長期、循環貸款,提供適當政府擔保;並檢討不利營商環境的法規及行政措施,包括簡化發牌制度、改善通關效率、理順管理模式等。為發展會展業務,他提出在合適地區增建大型會議和展覽中心,支持發展貿易展銷和國際商務洽談服務,以及促進有關服務的人才培訓。
輿論:政綱全面對準核心 但須考慮成本
唐梁兩人提出的經濟政綱,涉及金融發展、中小企支援、產業政策、經濟規劃等不同範疇,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輿論認為發展始終是硬道理,把如何分餅的精力,引導為共同把餅做大的動力,讓普通老百姓都能感受到經濟發展在個人層面的直接得益,對準核心。但也有評論提到,發展多元經濟,推動經濟轉型,甚至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等多元產業,方向不是不對,問題是政府是否力所能及。兩名候選人應該提出完整的落實綱領,並要計算有關成本,正如專研公共行政的香港教育學院校長張炳良稱,澳洲的選舉不同候選人提出政綱後,財相會就其政綱計算成本,英國亦有智庫替候選人計算政綱執行開支金額,此舉可以讓市民知道政綱是否可行。他認為沒有候選人會願意主動提出政綱所需開支,尤其對手不會這樣做的情況下,恐怕會影響選情,他認為社會應提出要求或評估,在互動下才可以讓社會就政綱有更深入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