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Asghar Farhadi的《伊朗式分居》大談伊朗的婚姻制度,非常吸引。 資料圖片
《伊朗式分居》是首部伊朗電影先在第六十一屆柏林影展橫掃多個獎項,繼而榮獲第六十九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最後更打敗一眾勁敵,勇奪第八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成就可為一時無兩。這部電影講的是婚姻,在英美國家眼中,伊朗不是個開放的國度,這麼一個國家談婚姻的電影,自然更為吸引。片中有一段對話多少能反映伊朗的婚姻現況。妻子:「他是個好人!」旁白:「那麼,為甚麼要離婚?」妻子:「他不肯跟我走!」丈夫:「我不能丟下爸爸,因他有腦退化症!」妻子:「他還記得你嗎?」丈夫:「我知道他是我的爸爸。」妻子:「丈夫不跟我離開伊朗,我怎辦?法庭又判我必須繼續回去跟他生活,我只好決定跟他分居。」故事大綱是,妻子(Simin)希望女兒在外地成長及接受教育,因此要求丈夫(Nader)移民,丈夫初時準備跟她一起離開伊朗。然而,丈夫得悉父親患上腦退化症,決定留下陪伴老父,妻子不悅,入稟法院申請離婚,試圖獨個兒帶女兒出走。法庭最後判妻子敗訴。妻子退而求其次,提出分居申請,理由是:她不想活在別人影子底下。
港離婚率 上升有因
當今世代,離婚或分居是普通事。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的男性人口中,2.7%離婚(78,160人),0.4%分居(12,895人);而在同組別的女性人口中,4.9%離婚(165,786人),0.6%分居(21,216人),女性離婚和分居數字遠較男性為多,多了接近10萬人。在2001年、2006年至2011年,該組別男性的離婚及分居率不斷增加,分別是2.1%、2.8%和3.1%,前後10年,增加了1%;該組別女性的離婚及分居率也是持續攀升,從3.3%到4.7%再到5.5%,10年間的增幅達1.2%,也比男性高。一般認為,女性社經地位日益提高、分居和離婚手續日趨簡化,加上社會大眾也比以前接受離婚或分居女性,造成離婚率不斷提高的現象。不難想像,這些數字不會回落,只會增加。
不再相愛 變「非耦合」
西方學者Diane Vaughan曾訪問逾百位正在分居或離婚的男女,研究結論中提出了「非耦合」(Uncoupling)的新概念,即指二人從一段長遠親密關係中分離。Vaughan指出,在肉體上分離之前,社交上的分離早已萌生,包括結交新朋友,建立新的人生目標,甚至開始私藏隱密,凡此種種,均將對方拒諸門外。這過程正正是「墮入愛河」的逆過程,開始「計算得失」,包括經濟、朋友、家人、孩子、工作、居住等,若然「勝券在握」,就會自圓其說,嘗試踏上分居或離婚的路。過程往往是苦多於樂,需要時間和空間作出「軌道式的調整」(trajectory of adjustment),由經濟、心理、社交,以至安全感等,均需要調節,「不適者」會患上「分居抑鬱症」,尤以女性為甚;亦有人因離婚而重獲自由,大感興奮,但間歇地或會緬懷過去,自憐自卑,「不適者」則患上「分居躁鬱症」,以男性為甚。
婚姻以外 另類出路
西方觀念認為婚姻是個人、神聖的,而我國則認為婚姻是集體、家族的,但兩者在歷史上的交匯點就是「婚姻在人生中是必然的」。當我們回望香港不斷攀升的分居或離婚數字,又回想伊朗國家中受壓女性不斷提出同樣訴求之時,也許,近代學者提出婚姻以外的人際相處模式,如選擇獨身(singleton),可能是為傳統婚姻關係開闢一條嶄新的思路,讓一些「不適者」有另類的選擇權利。 ■關育健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語文及翻譯學部導師
逢周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