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接受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都應該聽過「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種心理現象,就是指一個人在接踵而來的挫折下逐漸變得麻木,最終選擇放棄自己。
自學生時代開始,直到現在參與教學工作,不管是小學、中學甚至大專,都總會發現有這樣的現象:學期開始的時候每個同學都很用功,在能力上大家沒有很大的差異;可是到了學期中段的時候,課堂秩序開始混亂,而部分同學也開始力有不逮,接下來上課時睡覺、搗蛋的人愈來愈多,亂得連教師都認定同學沒救了,逐漸失去對教學的熱誠。最終在師生的「得過且過」下,好不容易熬了一個學期。教師得不到滿足感,同學得不到好成績,造成了雙輸的局面。
曠課欠交 失敗之始
很多教師把上述無心向學的情況,認定為同學對他們「試探後的原形畢露」,或是班裡同學間開始熟絡以後的必然結果,而往往忽略了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小問題,在日積月累下也可能讓他們感到無助,開始放棄自己。即使是同學自己,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大多會把原因歸咎於自己的能力,而沒有考慮過問題可能源自一時的鬆懈:前天晚上的兼職太累人,今天不能不曠一次課……沒時間完成導修作業,反正不會影響成績……等等。可能正是在某一課掌握不了重要的知識,令自己陷入失敗、失望以及失去興趣的惡性循環。
課堂限制 缺乏交流
要讓這些「習得無助」的同學重拾學習動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細心觀察同學上課時的表現,在這種現象形成以前給予同學幫助或鼓勵,讓他們走出困局。然而實際上知易行難,能記住班上每位同學的名字,已非能一朝一夕做到,更遑論每一位同學的優點和缺點;相對於中、小學同工,大專教師對此更是愛莫能助:受上課時間和學期長短所限,加上沒有班主任的制度,師生之間難以有較深入的交流和了解,發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往往已是學期末段,為時已晚。
了解需要 對症下藥
不過,作為大專教師,我們可不能因此也變成了「習得無助」,質疑自己的能力,對學生採取放任的態度。最實際的還是多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加強跟學生的溝通,特別是那些缺課及課堂表現不太理想的同學,及早了解他們的需要,對症下藥,從而幫助他們免於陷入這個惡性循環之餘,也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獲得教學的滿足感。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 胡耀東
網址:www.hkcc-polyu.edu.hk/
逢周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