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二十國集團財長上周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議,同意為IMF增資。 資料圖片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為確保未來環球金融市場的穩定,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上周五(20日)同意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增資,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能抵禦可能出現的金融危機。
目前,環球金融市場的風險主要仍來自歐洲,雖然當地債息已下降不少,股票市場亦已有回升,但當地經濟疲弱,歐元區整體失業率超逾10%,使歐元區各國要達到減赤目標以及減輕債務的難度增加,主權債務風險依然不容忽視。
另一方面,當地金融機構的去槓桿化,亦為環球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帶來潛在的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發表的報告指出,在金融業不斷去槓桿化減低所承受風險的情況下,歐洲大型銀行截至2013年底,將削減高達2.6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而由於銀行業去槓桿化的方式主要是透過出售證券、非核心資產及減少借貸來達成,因此,若去槓桿化的速度過快,信貸供應過分緊縮,將可能會對歐洲甚至其他地區的資產價格及經濟再次造成衝擊。
此外,部分已發展國家亦有著潛在的債務風險;日本如今已累積的債務已超逾當地國民生產總值200%,美國的債務亦達當地國民生產總值的100%,在面臨如此多的不確定性,加上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及去年下半年的歐債危機後,是次各個成員國對增資的反應較預期為佳,根據各成員國的最新承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增資總額已超過4,300億美元,令增資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整體放貸能力增加一倍。
當中,歐洲國家承諾增資約2,000億美元;日本同意增資600億美元;而新興國家總共亦準備提供約1,000億美元。
歐洲國家及日本增資的目的顯而易見,因為兩者所面對的債務風險均較大,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的比例較大,他日真的需要向組織尋求援助時,其他國家反對的聲音應會較少,減少所面對的阻力。
至於新興國家的目的,則可被解讀成爭取加大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影響力;事實上,新興國家一直以來不斷爭取國際間的支持,以加強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而早在2010年10月,各國亦已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改革問題達成共識,並計劃在今年10月前完成改革,向包括新興國家在內代表性不足的國家轉移6%以上的投票權,但由於仍未取得逾85%的投票份額所支持,因此,該方案仍未能執行。
而新興國家的努力似乎起了一定的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表示,未來將會繼續推動給予新興國家更多投票權。
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已發展國家能夠為自己的風險買保險,而新興國家亦能透過此爭取更大的影響力,各方均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