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一向不太受外界注意的校巴生意,近來也起了靜默的革命。由於校巴利潤相對較低,許多校巴紛紛轉型,改為旅遊巴或穿梭巴士等業務,令致不少學校大嘆「校巴難覓」。而願意繼續服務的校巴亦大幅加價,對家長將會造成重大影響。我認為政府有需要研究改善辦法,例如是否需要增加校巴牌照,以免令學生出現搭校車難的情況。
根據運輸署數字的顯示,近年本港校車數目正在不斷減少,已由零四年約四千二百多輛,跌至去年的約三千六百多輛,跌幅達一成四,有關情況更似乎正在惡化之中。
而校巴短缺,又對新界東的學生影響較大,原因是新界東區域廣大,就算是同區學生,往往都需要搭乘校巴,加上近年新界東區內不少學生,因受到跨境學童大幅增加令學位短缺影響,需要跨區上課,當中尤以北區情況最嚴重,因此對校車需求更大。
事實上,校巴短缺越趨嚴重的情況,已令許多新界區校長經常慨嘆,有校長指以往為校巴服務招標,每每都甚為搶手,會有幾家公司落標,但近年情況逆轉,真正肯報價往往的只得一家,不少公司更因水位太低而拒絕入標。
放寬發牌 引入競爭
像沙田浸信會呂明才中學的鄭祖澤校長便表示,因該校只有四五十名學生乘搭校巴來回馬鞍山及瀝源h校舍,去年原來的校巴約滿後,校方曾向兩至三家承辦商查詢,但全數被拒,理由是這一條校巴線的服務不吸引。有校巴公司甚至要求該校學生提早二十分鐘上車,好讓他們做多一轉生意,惟最後談判不果,該校今年只好取消校巴服務,而學生便需自行乘車。
另外,就算願意投標經營的校巴,也會提高叫價,車費加幅多超逾一成,又或會附加不少條件,例如有校巴公司要訂下「最低消費」保證,即校方要保證最少有五百名學生使用校巴服務,若人數不足,校方需自掏腰包補貼差額。
據校巴業內人士分析,校巴公司寧願轉型做穿梭巴或旅遊巴,原因是該些業務比校巴生意利潤高兩至四倍,加上早幾年,學生人數不斷下跌,小學又由上下午班改為全日制,令乘坐校車的人愈來愈少。
其實,校巴雖是非專營巴士的一種,仍需要向運輸署申領俗稱牌照的客運營業證,才可經營包括遊覽、酒店、學生、僱員、國際乘客及居民服務等點到點的服務,但政府鑑於這類巴士急增.為限制增長,零五年開始停止發出新的牌照,於是非專營巴士便變相凍結在約七千多部的數目之內。
所以,有校長便表示這個停止發牌政策,導致有限數目的非專營巴士變得奇貨可居,可以擇肥而噬,紛紛由生意正在沒落的校巴服務,轉為其他有可觀利潤的接載業務。故我們認為政府應檢討現行非專營巴士的發牌政策,看看是否有需要放寬,以便讓校巴的數目可以因此而增加,從而引入競爭,這樣才可保障學生不致沒有校車坐,又或要坐貴車。
至於學校方面,也應考慮一下應變方法,例如是否可以聯合數間學校一起招標,令到校巴可有較高的利潤而願意入標。當然,這需要各間學校的配合,包括要商討好人數、路線及上落車地點,甚或上課時間也可能要稍為互相遷就一下。我認為教育局在這方面也是責無旁貸的,理應做好協調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