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創意中文寫作課,我都會讓同學做圖文寫作。同學都說:「不就是看圖作文嘛?我小學就會了。」同學的話不錯,看圖作文確是小學習作的常見形式:左面一幅圖,右面一百個格子,同學按圖的提示寫作,彷彿填滿格子就完成任務。不過,如果將圖文寫作直接等同於小學看圖作文,那就未免太小覷這種寫作形式了。
寫法多變 易學難精
根據圖片的內容老老實實去寫,其實只是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除了依「圖」直說,我們做圖文寫作時,也可以作若干補充,稍稍擴大寫作的範圍,加入一些在圖片中「看」不到的事情,如拍照的前因後果、照片背後的故事等等。此外,我們亦可拉開圖片和文字的距離,將圖片視為寫作的起點,借點材料或話題,以此為「興」,發揮想像,編一個天馬行空的故事。更有甚者,如果原來的圖片無法滿足寫作的要求,更可進一步以拼貼的手法為圖片加工,突破想像空間,這樣一來,就可以騎在巨人的膊上再往遠處看了。
以上幾種方法,各有其精彩之處。傳統的寫法乍看容易,其實易學難精,由於最為單純,故最考基本功。補充法較適合寫舊事和回憶,情感抒發和剪裁都要拿捏得宜。至於圖文關係若即若離的寫法,則最能見到作者的創意和構思。
對話互補 缺一不可
西西有篇小說叫《浮城誌異》,廣義來說也是圖文寫作的一種。西西根據比利時畫家馬格列特的13幅畫作,寫成13節有關浮城的文字,一幅圖畫配一則短文,互為呼應,表現出上世紀80年代香港人面對「九七」問題的焦慮和不安。小說的第一節「浮城」,即按照馬格列特1959年的畫作「比利牛斯山脈的城堡」來寫,畫家當然不知道「九七」問題,但西西卻由圖中浮在天空和大海之間的巨石和石上的城堡,聯想到某種「既不上升,也不下沉」的懸浮狀態,再以此隱喻香港懸浮未定的處境。從《浮城誌異》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好的圖文寫作,圖片和文字會構成對話和互補的關係,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學習觀察 豐富想像
從教學的角度看,圖文寫作是很好的基礎訓練。它可鍛煉同學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力。圖文寫作以圖片為起點,因此要求同學仔細觀察圖片中的各種事物,而不能只停留在辨識的層次。看一個人的照片,除了「圖中有個人」之外,同學更應把注意力放在各種細節之上:他年紀有多大?他的身形和髮型是怎樣的?衣服的款式和顏色是怎樣的?表情和動作又是怎樣的?回答這些問題後,同學可進一步展開想象,憑各種細節猜測這個人的身份、來歷和性格,他出現在此處的理由等等。這些由觀察而來的想像,不但將豐富同學的寫作,而且是日後創作小說的準備。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郭詩詠博士
Email:cie@hkbu.edu.hk
逢周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