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證券股票衍生產品執行董事 雷裕武
坊間一向對衍生工具或結構性產品的認識不深,投資者普遍把所有的掛上「衍生」或「結構性」名義的投資產品,一律視為碰不得的高風險玩意,但事實卻非如此,這些產品的條款差別頗大,風險回報各異。若從另一方面理解,衍生工具可為投資者提供另一條富彈性的投資出路,若能運用得宜,甚至有助個人理財的整體部署。
我們到餐廳用膳,餐桌上會擺放不同的餐具,在功用上各有不同。我們不會利用餐刀鋸扒,或以匙羹來切蛋糕。只有能掌握不同餐具的用途,互相配合,才能物盡其用。同樣道理,投資者如能成功掌握衍生投資產品的特性和用途,並藉以制訂適切現況的投資策略,往往能增升投資彈性,有望間接提高勝算。
市面流通的衍生產品,各有不同的投資特性、風險及獨特的投資時機,假若投資者在任何市況皆採用同一投資產品,回報很大程度會受到局限。例如當我們預期正股將於短時間內出現強力反彈,理應考慮購入正股或相關的認購證,ELI產品則提供固定回報,未能令投資者受惠。
同樣地,在市場缺乏明顯方向及投資氣氛淡靜時,認股權證並非合適工具,由於短線買賣機會缺乏,加上時間值逐日流失,持貨成本增加,投資者可轉移考慮購入防守性較強的ELI,其投資回報或許有機會在投資期內跑贏正股。
近日環球股市被希臘政局引發的不明朗因素所籠罩,港股經過大幅調整後,市場觀望氣氛濃厚,短期何去何從仍屬未知之數,較大機會趨向「選股不選市」的格局,出現不同板塊輪流炒作,對市場訊息異常敏感。筆者相信,認股權證市場仍是短線投資者的焦點所在,主要在於其透明度高,以及其簡便的槓桿買賣途徑,但預期投資者入市意慾仍有待市場氣氛配合。始終,目前並非一個如2007年「雞犬皆升」的瘋狂市況,投資者若以權證作短線買賣,或捕捉大市反彈,必須格外留神,嚴控入場注碼以及嚴守止蝕是不變法門。
收息之餘或會折讓價購股
此外,由於銀行存款利息持續徘徊在低水平,資金在缺乏出路下,也有望流向一些風險較低的投資產品,如一些與個別藍籌股票掛u的ELI產品。假如投資者認為港股自高位已累積不少跌幅,現水平再度大跌的風險有限,或可考慮候低購入實力股份作長線投資,當然,資深投資者也可透過買入股票掛uELI產品來持有相關股票,在收息之餘,或會以折讓價(即較最初市價為低的價格)購股。此類產品一般年期短,提供固定高息回報,而最大風險是接收掛u股份,因此,最重要的是投資者必須有接貨的心理準備,同時不能單單著眼於高息,而忽略掛u股份的基本因素。
筆者相信,最終市場贏家仍是一些對相關正股走勢有通透分析,能成功捕捉機會,並能掌握不同投資工具的投資者。可幸的是,市面出現的機會俯拾皆是,投資者只要努力發掘寶藏,緊貼市況,透過衍生產品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機會,仍是大有可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