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英政治部陰魂未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7-20]     我要評論

文滿林

 發展局局長麥齊光,因被揭發於二十多年前涉嫌騙取政府房屋津貼遭廉政公署拘捕,自動辭去剛上任十二天的發展局局長職位。事件引起社會各界震動。

 究竟誰有這般「把炮」,將二十多年前高級公務員的紀錄及資料「翻炒」出來?!坊間所傳有三個可能:一是公務員事務局;二是廉政公署;三是英治時期之政治部。以筆者個人之見,最大可能應是英治時期港英政府之政治部。

 之所以猜測事件與港英政府政治部有關,理由有三:一是英治時期的政治部管有兩類人的秘密資料檔案,一是政府高級公務員包括督察級以上的紀律部隊及警務人員;二是有政治背景的社團組織,包括工會、學校、商會的負責人。無論是親中的左派或是親台灣的右派人士,政治部都有一份詳盡的資料及履歷紀錄,包括相關人士的思想信仰、學歷及社團職位(職級)等等。

政治部權大手辣

 二是英治時期的政治部是港英政府最有效的管治工具,雖歸警務署管轄,但政治部所擁有的特權卻比警務署還大。它可以隨時不須任何手續入工會、社團及私人住宅拉人,只要政治部認為有可疑就行。所謂可疑者,指的是有破壞及危害港英政府管治行為,甚至言論,他們都可以隨時執行任務。當年香港華人革新協會負責人莫應溎(即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阿爺),就是長期被政治部人員跟蹤的對象,最後被迫出境。華人革新協會亦長期受到政治部人員的打壓,許多工作人員被迫經常要改換姓名、地址。早在五、六十年代,英國政府內部也有香港華人革新協會的秘密檔案,這些都與港英政府政治部有關連的。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三是港英政府政治部也肩負情報工作。總之,凡是在港的社團、工會及學校的有關活動都逃不過政治部的線眼。一旦與境外尤其是中國內地有關係的活動和聯繫都受到最敏感級數對待,政府高級公務員和警務人員尤甚。六十年代發生之警察學校校長曾昭科事件,就是由政治部「立功」的。在一九六七年五月發生的「五月風暴」事件,港英政治部所起的作用遠比警務署更大,近六十位愛國人士被無理捉捕到摩星嶺集中囚禁,都是政治部一手策劃和執行。

掌握大量特區官員秘密

 可以說,港英時期的政治部是港英統治香港最具震懾的統治工具,許多有政治背景的社會人物一聽到政治部這個部門都感恐懼,更遑論從事危害港英政府管治的行為了。假若這個政治部在回歸後還保留的話,香港的政治生態肯定大為不同。

 英國殖民統治者老謀深算,在撤離香港前夕,港英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政治部這個部門,將所有政治部人員及家屬遣散,同時讓其無條件擁有居英權,而政治部的所有檔案、資料全部運回英國。這些運回英國的秘密檔案中,不乏仍在香港政府各部門工作的高級公務人員。所有這些在職的高級公務員,一旦觸及敏感議題或重大利益時,有關的秘密和資料會否被翻抄出來?這對過渡到回歸後的特區政府任職高級職位的人員來說,確實是一種頗大的心理壓力。

 麥齊光事件的揭露,顯然就是旨在打擊特首梁振英和新特區政府的管治威信,是不是反對派與英國方面有所「溝通」而爆出這件事,值得大家思考。

相關新聞
頂天立地:警惕隱性的顏色革命 (2012-07-20)
3000新舍 助青年啟航立業 (2012-07-20)
港英政治部陰魂未散 (2012-07-20)
反對派窒礙發展 選民應知所選擇 (2012-07-20)
處理國際關係不能意氣用事 (2012-07-20)
學習胡主席重要講話 支持梁特首開創新局 (2012-07-20)
謹記三個絕大多數 治港班子須果決前行 (2012-07-19) (圖)
來論:精誠團結挺梁 粉碎「倒梁」陰謀 (2012-07-19)
西座內望:公民黨「密室交易」引發兵變 (2012-07-19)
公平競爭利營商 商界市民同受惠 (2012-07-19)
特首民望回升是關注民生結果 (2012-07-19)
針對性支援有需要的長者 (2012-07-19)
龍聲飛揚:堅定不移挺梁 符合香港整體和長遠利益 (2012-07-18)
深化兩地合作 開創香港未來 (2012-07-18)
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 (2012-07-18)
管見集:神奇的「金手指」 (2012-07-18)
中央挺港15年 香江續寫輝煌 (2012-07-18)
發展國際學校先評估社區需要 (2012-07-18)
梁特首有抱負想幹事 社會理應給空間給支持 (2012-07-17) (圖)
反對派煽動「倒梁」歪風居心叵測 (2012-07-1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