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伴隨一曲《廣陵散》,嵇康的生命走到了終點。 網上圖片
馮 磊
按照我的經驗,會讀書的人,一般不是呆子。尤其是,會讀歷史書的人,更不是呆子。面對厚厚的二十四史,你會發現,修史的人中,有漢人,也有少數民族。有遺老遺少,也有朝廷的頂樑柱和馬屁精。有時候我想,單單把這些人的命運寫一遍,就是一部縮微版的二十四史了。那麼,這批人筆下的亂臣賊子與帝王將相,究竟有多少沒有被美化過、扭曲過?真的不好說呢。
我想給阮籍寫點東西,有編輯朋友問我:「為什麼不寫嵇康呢?」我的回答是,嵇康乃壯烈之士,但如果要探討人性內涵的豐富和傳統知識分子的命運,阮籍恐怕是個更好的材料。即使這樣說,捫心自問,我還是喜歡嵇康。嵇康死了。根本原因是,他不願意與司馬家合作。直接原因是,他遇到了鍾會。
鍾會是大書法家鍾繇的兒子。嵇康和阮籍等人做竹林之遊,鍾會貌似很有興趣。於是興沖沖跑去找嵇康。嵇康正在家裡打鐵,見到鍾會,假裝不知,也不理。原因,極可能認為鍾會是個派來窺伺的探子。討個沒趣的鍾會至此痛恨嵇康。至於嵇康,怎麼也沒想到,他遇到了天下第一陰毒的人。後來,當嵇康為好友呂安辯護的時候,鍾會就乾脆舉報說嵇康要謀反。
嵇康死的時候,司馬昭很難受。我說的難受,絕非內心難過。當時,有三千太學生請願。整個知識分子階層都痛惜不已。——司馬昭的目的,當然是殺雞儆猴,用鮮血嚇唬不合作的人。但,數千名太學生集體求情的事情,卻讓他很狼狽。如果免除嵇康的死罪,當然可以贏得寬容大度的美譽。但是,殺雞駭猴的算計就失策了。這次不殺嵇康,將來還會有趙、錢、孫、李……(康)出來。只是,他們不姓嵇罷了。
所以,嵇康得殺。
嵇康死後,萬馬齊喑。整個文化圈子裡死水一潭。怎麼辦?
《晉書》裡寫道:「帝尋悟而恨焉。」司馬昭究竟有多少「恨」,我們不知道。但是,嵇康反正是死了。司馬昭是否真正後悔,我們也不知道。只是,信奉正統的《晉書》作者為司馬昭順手來了這麼一筆。
這麼一來,《晉書》裡的司馬昭似乎還很有人情味道。不過,在正史裡,這樣的玩法太多了。隋朝短命,所以隋煬帝那點事兒讓人揭露得沒臉沒皮。假如隋朝能維持二百年,楊廣沒準就是英明神武的帝王。大家知道,隋煬帝是個多才多藝的傢伙。如果不死於非命而是子孫數代傳下去,他臉上的粉絕對很厚很精美。尤其是,搞了開鑿運河這樣的大工程,怎麼著在歷史上也應有「X年一帝」一類的美稱吧。
讀史需要注意曲筆,更應該學會用建築工人手中的瓦刀刮掉大人物臉上的胭脂和白粉。還原真相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做一個機警的讀者,確實有必要。
嵇康是死了,落井下石的鍾會一直沒有受到懲處。他最後跑到四川盆地,舉起了造反的大旗。——司馬昭啊司馬昭,你究竟「恨」什麼呢?
嵇康的遭遇,在封建社會,也談不上可悲。畢竟,他是坦然赴死的。真正可悲的是,司馬昭們躲在歷史的角落裡竊笑的時候,讀者們還在一邊感慨:「多仁慈的君主啊……」
真實的歷史,可能永遠在暗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