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民調鼻祖蓋洛普曾說:「我能夠以統計的方式證明神」(I could prove God statistically),此言雖不免浮誇,但卻反映出民調在社會上的妙用。調查者往往可以透過問卷的設計、資料的整理發表、以母體抽樣的方法,去控制調查的結果。由於民調在社會日益普遍,舉凡大小事都會民調一番,尤其是在選舉時,民調已儼然是一個「隱形的助選團」,所以善用民調者可說無往而不利。
本港立法會分區直選採取的是比例代表制,意味著即使是同一陣營以至是政黨的參選人,都有可能在同一選區競逐,難免衍生出所謂分票問題。基本上,分票在民主選舉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各參選人都需要準確地判斷得票,繼而定出下一輪策略,例如是否要打出「棄保牌」,是否要將票分給有力取兩席的團隊,而選舉民調正提供這樣一個參考數據,既讓參選人擬定策略,也可能會影響選民的各種投票取態。
選舉民調對選舉影響力巨大
以目前本港最常引用,也最「權威」的鍾庭耀選舉民調來看,也令人產生不少質疑。首先是民調的中立性成疑,早前有報道先後揭發其民調接受英國網絡觀察基金會(IWF)5萬英鎊(603,686元港幣)的資助;有報道又指鍾庭耀最近收了美國7萬多美金(約542,883元港幣)的資助。如果報道屬實,即是說鍾庭耀的民調是受人所託而做,而且委託者是帶有政治目的的團體,這樣的民調自然沒有公信力。
就是再看其民調結果,似乎也是配合反對派的棄保策略。在今屆立法會選舉中,反對派在多個選區的爭逐都異常激烈,一些反對派大黨不滿一些小黨出來競爭,影響其獲勝機會,但又不能強制他們不參選。但現在鍾庭耀的民調卻為他們解了套,結果基本上出現了高票者愈高,而低票者愈低的現象。以新界西為例,脫離人民力量參選的麥業成支持度慘不忍睹,正好成為了陳偉業打出棄保牌的藉口,指麥已經沒有勝望,其支持者應轉而支持陳偉業,令他的選情更十拿九穩。
鍾庭耀民調中立性科學性成疑
再看港島、新東等,幾乎所有新參選人或小黨代表均已無勝望,各個反對派大黨的參選人就可以名正言順在區內進行棄保宣傳,呼籲選民不要浪費選票,他們已經沒有機會了,應將選票投給他們,要對抗建制派對抗政府云云。在鍾庭耀民調的配合下,反對派的棄保及集中票源將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而民調結果將成為他們的最有力理據。
如果留意鍾庭耀的民調,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對建制派參選人往往有兩極化的對待,簡單而言就是爭取連任及知名度高的建制派參選人支持度極高,但建制派新人的支持度卻極低,如新西的譚耀宗、九東的陳鑑林等支持度極高,但其他建制派參選人卻相距甚遠。然而,反對派不是經常說建制派有較高的分票能力,怎可能會出現如此獨大的情況?顯然,這個民調的結果將令一些建制派支持者產生困惑。眾所周知,得票最高與最低的候選人都會影響選民的投票意願。投最高票的是浪費、投最低票的就怕候選人會落選而「跌眼鏡」,這說明民調說你最低票就等於判你死刑,說你最高票的,亦只是一個「死亡之吻」。
其實,如果有留意近幾屆立法會選舉中,鍾庭耀民調所發揮的巨大政治影響力,就不會大驚小怪。當我們見到這些民調的贊助人是某些有背景的機構時,怎令人相信這民調真的反映我們所想的。英國前首相狄士累利曾經說過:「世上有三種東西最可惡,一是慌言、二是可恨的慌言、第三就是統計學。」我們或者不必說所有民調都是該死,不過我們再看到這些民調時其實可以更批判性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