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揚
隨著釣魚島爭端的不斷升溫,關於中日釣魚島爭端這一問題之由來、演變以及現狀,中國民眾中能夠說出個一二三的,已不在少數。
最近這次香港民間保釣人士成功登島之日,正是日本戰敗投降的紀念日,雖然已過去67年,中國民眾對於1945年8月15日這個日子,以及當時日本投降的大體情況,也都還有所記憶。
然而,了解和記憶並非十分清晰和完整。
日本雖然戰敗投降了,但作為戰敗國的它,日後不僅從美國手裡又完整地收回了琉球,還順手控制了原本不在琉球列島地理界線之內的「尖閣群島」。而中國雖然勝利了,但作為接受日本投降的戰勝國,卻不僅未能得到比《馬關條約》之前更多的領土,而且直到今天也未能完全實現《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所規定的全部領土回收,包括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換句話說,僅就領土的增減而言,日本還是贏了,中國還是輸了。
這裡的全部原因,在中國方面,一直難以一一說清。
中國戰勝了日本,但中國有抗戰勝利凱旋門和紀念堂嗎?對於日本宣佈投降、中國抗戰勝利並收回東北三省、台灣及澎湖列島等被日本竊取的全部領土這樣一個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最為偉大和光榮的勝利,為什麼見不到在隆重程度上與該事件的重大意義相匹配的全國性紀念地、紀念物、紀念日?在中國,人人都知道中國正式接受日本投降的第一個地點在哪裡嗎?更直接些,人人都還記得芷江這個地方嗎?
六十多年來,沒有哪個地方比位於湘西懷化的芷江,更沉重、更驚心地背負著這些疑問。
走進芷江,走進位於縣城數公里之外七里橋村那個孤懸於農田和小路當中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也就同時走進了歷史的厚重陰影。面前一座高不足十米,寬不過十幾步小小的「受降紀念坊」,據說就是中國的抗戰勝利「凱旋門」,與全球其他五座凱旋門——羅馬、柏林、米蘭、巴黎、平壤凱旋門並列。
而就是這個唯一的紀念建築,當年也並非中國政府所豎立,而是由時任芷江縣長的楊化育向民間籌資並指揮百姓扒了芷江縣城東門的城牆勉強修建而成。不僅如此,它還全部毀於「文化大革命」,因為上面鐫刻著蔣中正、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于右任、孫科、王東原、居正、王雲五等眾多當時國民政府軍政要人的題詞。
芷江受降舊址,是1945年8月21日當年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舉行受降儀式、簽發相關命令、部署全國十六受降區102處繳械點受降工作的原始場所。舊址房屋和新修的紀念館裡陳列著照片和文物,據講解員介紹,其中大部分是從海外收集來的,而現場記錄了受降儀式的那段極為珍貴的影片資料,竟然還是從日本的檔案館中找到的。儘管當時的會場上擠滿了中國記者,中國人自己卻一丁點也沒保留下來。
暫且撇開國共兩黨的是是非非不談,作為一個民族,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戰爭勝利、戰勝國的利益、歷史的真實面貌都滿不在乎、語焉不詳,如何指望敵方民族正視歷史、深刻反思呢?
釣魚島爭端的深層原因,是日本仍在頑強地努力爭取著它的「戰敗國的勝利」。如果中國方面仍在有意無意地繼續著自己的「戰勝國的失敗」,難道不是對於日本最大的縱容嗎?
芷江,八年抗戰中國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最後一場大會戰「湘西會戰」紀念地,美國第十四航空聯隊、著名的飛虎隊大本營「芷江機場」所在地,先於9月9日南京受降的第一個受降儀式舉辦地,為什麼會失之荒野,不見榮光,沒有被大書特書?如果說日本人有意通過佔有釣魚島作為其戰敗國的勝利象徵,那麼中國人對於芷江的遺忘和忽略,正是一個戰勝國的失敗標誌!
在這個意義上,芷江這個被很多中國人遺忘的地方,卻是當今釣魚島爭端的一個重要註解。
為了釣魚島,為了百年中日之戰的最後一筆,最後一笑,中國人是否應該重振戰勝國精神、再現勝利者威風?是否應該從重修芷江、大建芷江做起?曾記否?當年還有設立「芷江省」以為抗戰勝利紀念之動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