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退思園。網上圖片
彥 火
最近翻閱園藝家陳從周關於中國園林藝術的著作,發現他撰寫的《說園.四》有關「退思園」的一段文字,很是精當,摘錄如下:
吳江同里鎮,江南水鄉之著者,鎮環四流,戶戶相望,家家臨河,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園。任氏退思園於江南園林中獨闢蹊徑,具貼水園之特例。山、亭、館、廊、軒、榭等皆緊貼水面,園如浮水上。其與蘇州網師園諸景依水而築者,予人以不同景觀,前者貼水,後者依水。所謂依水者,因假山與建築物等皆環水而築,唯與水之關係尚有高下遠近之別,遂成貼水園與依水園兩種格局。皆因水制宜,其巧妙構思則又有所別,設計運思,於此可得消息。余謂大園宜依水,小園重貼水,而最關鍵者則在水位之高低。我國園林用水,以靜止為主,清許周生築園杭州,名「鑒止水齋」,命意在此,源出我國哲學思想,體現靜以悟動之辨證觀點。
至此我才知道,退思園之被稱作「貼水園」,乃是因庭園較小。所以退思園的山、亭、館、廊、軒、榭等都緊貼水面,恍然浮泛水上,更增靈巧。
陳從周又談到,中國園大都擅用水,取其靜止之意,還包含「體現靜以悟動」的思想,可見用意深遠,具有文人園的特點。
對於文人園的演繹,陳從周深刻得多了。
陳從周在《園林清議》一文中,特別指出:「中國園林應該說是『文人園』,其主導思想是文人思想,或者說士大夫思想,因為士大夫也屬於文人。其表現特徵就是詩情畫意,所追求的是避去煩囂,寄情山水,以城市山林化,造園就是山林再現的手法,而達明代造園家計成所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古代文人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崇尚山林水榭,刻意構築人間的詩情和畫意。
以同里為例,在中國歷史上文人築園的故事,多有記載。
如南宋詩人葉茵建造的水竹墅別景、明末詩人朱鶴齡的江灣草庵等,均是文人園林的典範。
水竹墅十景有:曲水流觴、峭壁寒潭、安樂窩、野堂、竹風水月、廣寒世界、盟鷗、得春橋、賞心橋、尋源橋。園中有小溪、水池、樓、堂、房、榭、橋,還有魚、龜、鷗、竹等動物植物。葉茵因厭惡官場,隱居在水竹墅的順適堂,與清風明月為伴。
葉茵更著有《水竹墅別景十詠》傳世。
至於朱鶴齡建的江灣草庵,從他的遺著《江灣草庵記》可窺一二。庵建在田野中間,門窗略略塗上紅漆,也不設竹簾子窗簾了,地方小,容膝而已就行了。有一個小軒,弄得也還清潔大方,有一几一床,其餘統統是書,因為主人的喜好,又備了些朱墨。從此,「每睹藻網如織,輕倏出遊,落花成茵,鳥語上下,意欣然樂之。」
這兩處文人園,真是巧奪了天工,深得文人園的神韻,達到掬水見月的況味了。
可惜同里的後人沒有把這兩處庭園予以修葺,恢復原貌,讓今人憑弔徘徊一番。
倒是有一個農民出身的企業家,重起爐灶,斥巨資興建了一座靜思園,意喻「富而思進,靜以致遠;日夜靜思,過猶不及」。
據說,靜思園的名字是費孝通起的。
農民企業家有文化理念,倣傚古人,建起文人園,說來也難能可貴。但是未免人工味太重,與計成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到底有落差。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同里的躑躅》之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