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羊璧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我問過香港老一輩人,原來幾十年前,在香港,也有過插茱萸的習俗。不過,現在恐怕不再有了。我是希望民間仍保存這習俗的,仍有人在那裡插茱萸。不過,現在要找茱萸的話不知道去甚麼地方找了。
也許中藥店裡可以找到吧,但應該已是乾製的了,新鮮的恐怕難找。
從王維的詩中知道,他是山東人,那一年,九月九日重九節,他不在家鄉,於是想起這天是登高插茱萸的時候了,不過大家分插了茱萸,就少了他這一個。每逢佳節倍思親。到這一天,他格外思念家鄉兄弟了。
登高,望遠,遠處是家鄉,似可見又不可見。這是遊子的情懷。
登高還有一個避禍的故事。出自梁代吳均所撰的《齊諧記》。《莊子》上提到「齊諧」一語,指的是記載神怪奇聞的書。
登高避禍的故事是:汝南桓景跟從費長房學習。 有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趕緊叫你和家人縫一個個布囊,盛上茱萸,繫在臂上,登高去飲菊花酒,就可以避開這一禍。桓景依照費長房的話,九月九日那一天,舉家登山,插茱萸,飲菊花酒。晚上回來的時候,見家中的雞犬羊都暴死了。他們一家登高,繫茱萸袋,避了這場災禍。
登高,插茱萸,避了禍,這是好事。
費長房為甚麼能知道那一天會有禍事,又為什麼知道登高,飲菊花酒,就能夠解除這一場流行病。(照故事所述的情形看,那天應該是有了一場流行病傳到汝南這地方),這個問題我們今天解答不了。但是通過故事可以知道,那時候有些人是具有了解流行病的能力的,那時人們已經有了這個水平。
在香港,如果說登高,首先很容易想到的是登太平山。登太平山的確是首選。在太平山頂繞走一圈,山下的景色一覽無遺。登過太平山,統覽了山下景色,可以說是到過香港了。
太平山這個名字,也確是好名字。天下太平,太平是人們歷來嚮往的盛世。
不過,太平山下,真是太平盛世的好世界嗎?
太平山下是一個龍爭虎鬥的地方。
太平盛世,龍爭虎鬥,這似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局面。能夠既是太平盛世,又有龍爭虎鬥嗎?看來也不是不可以,要看看是甚麼樣的龍爭虎鬥。人類社會中的龍爭虎鬥,也可能在爭鬥中又開展了繁榮進步的一面,香港的龍爭虎鬥,或者正因此推陳出新,競爭出一個又一個新的局面。
說到太平山,它是我曾經常去「登高」的地方,不一定在九月九日才去。有時就是一個人登大平山去,在山頂蹺行一周,也是很有樂趣的活動。近年不大去了。(也許因為懶,也許因為年紀大了,老人家了,各種活動自然減少了),不過回憶起來,覺得登太平山在山頂走一圈,實在是一種健康的樂趣。記得昔年蹺行太平山的時候,曾經見到蛇。蛇的行動原來很快,「呼」的一聲,見牠簡直就係飛躍過去了。我與同行的朋友說,他還不相信,因為他就走在我後面,卻不覺得有什麼動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