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叩訪大師故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9-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孟小冬、梅蘭芳合照

馬承鈞

 赴京辦事正值三伏天,抽空偕友人重遊什剎海,在「嘎嘎」的蛙鳴聲中走近幾家綠蔭掩映的名人故居,憑弔大師的遺跡,回顧先賢的生平,重溫巨擘的輝煌與遺憾,不覺感慨良多。

 京劇大師梅蘭芳故居在後海護國寺街9號,這個兩進四合院佔地800平方米,原為清末奕王府一部分。梅先生1951年自上海搬來居住,直到1961年去世。1986年故居正式開放,門額「梅蘭芳紀念館」為鄧小平所題。

 跨進朱紅大門,迎面有一通灰色影壁,四周竹林茂密、樹影搖曳,一尊漢白玉半身塑像再現梅大師笑容可掬的神態。故居陳列室保持當年原貌,展出梅家人珍藏的圖片、劇本、紀念品等文物三萬餘件。

 幅幅劇照見證了梅大師8歲學藝、11歲登台、以青衣刀馬旦一舉成名、馳騁京劇舞台半個多世紀的人生歷程。梅蘭芳共演出劇目170餘部,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他更是一位大德懿行的愛國藝人,抗戰時他「蓄鬚明志」、「滬上毀畫」,贏得國人有口皆碑。建國後他當選全國文聯和全國劇協副主席、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戲劇研究院院長,為我國文藝事業建立殊勳。

 後院三間北房為大師夫婦的起居室,梅先生使用過的硬木傢具和練功用的大鏡子、鴿子哨,《梅蘭芳文集》、《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和自述傳記《舞台生活四十年》等著作歷歷在目。牆上掛有當年飾演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遊園驚夢》等劇照和生活照及與友人的合影,令人想起這位巨星當年的生活情景。

 我被梅先生與胡適的合照吸引了,兩人笑得那麼自然、怡人。我知道,1928年梅蘭芳去美國演出,得知胡適曾在美生活多年,便前往請教。胡適熱情接待了梅蘭芳,詳細介紹了美國的風土人情和欣賞習慣,為他出謀劃策,使梅劇團赴美巡演空前成功,颳起一股強大的「梅旋風」,中國國粹由此傾倒西方。後來梅旅居上海,胡適每次來滬,他都會熱情接待共敘友情。一次胡適去美國參加國際會議,深夜兩點要在上海登船。正在外地演出的梅聞訊後連夜趕回,親自去碼頭為胡送行。梅先生是用實際行動踐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中華傳統美德啊!

 1961年5月31日,梅蘭芳在中國科學院為科學家們演出《穆桂英掛帥》,成為他舞台生涯的「絕唱」;7月9日,梅被任命為中國戲曲學院院長;7月15日他籌備去新疆演出事宜;7月30日,他突發心絞痛送進北京阜外醫院,離家前他久久環顧生活了整整十年的這個幽靜院落;8月5日,周總理從北戴河趕回探望大師,病榻上的梅蘭芳還牽掛新戲的排演和即將去新疆的演出;8月7日深夜,梅大師昏睡過去,一顆偉大的心臟再也沒能甦醒。8月8日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哀樂聲中宣佈偉大的戲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與世長辭。

 年僅67歲的梅蘭芳匆匆離世,令人扼腕唏噓!作為世界文化名人,他與德國布萊希特、蘇聯斯坦基斯拉夫斯基並稱「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他靚麗的唱腔曾醉倒億萬眾生,他曼妙的水袖曾劃過東西半球,他熱情的雙手曾握過眾多政治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無數普通百姓,他儒雅親和的笑靨,就永遠定格在故居這尊漢白玉半身塑像上……

 什剎海西岸的郭沫若故居佔地7000平方米,原為清朝巨貪和珅的後花園。民國時被達仁堂藥鋪買下作宅院,1949年後是蒙古國駐華大使館,1963年郭沫若入住,在此度過他生命最後的15年。

 大院呈不規則形,進門有兩座假山,中間立一尊郭老銅像,旁邊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北邊為二進四合院,院內種有臘梅、海棠和葡萄、紫籐之類攀爬植物,左邊還有一爿月季園,這氛圍挺符合這位浪漫才子的詩人情調。

 穿過一條簷廊便進入郭老伉儷的生活區。客廳、辦公室、臥室和書房均保留當年模樣。身兼學者、詩人、劇作家、書法家和國家領導人的郭老,在此讀書寫作、批閱公文、會見賓客和揮毫潑墨。櫃子裡擺著郭老生前在此完成的大量著譯手稿和收藏的圖書,令人想起這位文化巨匠筆耕不輟的傳奇一生。

 返回前院,我站在郭沫若全身銅像前凝神瞻仰,郭老神態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郭老幼女郭平英(也是郭沫若紀念館館長)介紹說,父親生前喜歡在院裡漫步或小坐,這是他最難得的休閒時光。我想,那株高大的銀杏樹應該記得當年發生的一切吧。

 郭老生活於此的15年,正值中國政壇波詭雲譎的「極左」年代,他也陷入困惑不安悲歡離合的窘境。「文革」之初,郭沫若首當其衝遭到批判,多虧周恩來出面給予特別保護。郭老卻從此噤若寒蟬,他自己宣稱:「一般人看來我是一個作家、詩人、歷史學家。我幾十年來一直寫東西,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

 為了自保,他還違心地撰寫了許多讚美「文革」的詩詞,但這並未保住他一家的平安。1968年,其愛子、肄業於北大哲學系的郭世英(郭老與于立群所生次子)被北京農業大學紅衛兵抓走拷問,不日墜樓身亡;三子郭民英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參軍,不久自戕身亡……老來連喪兩子,郭老備受打擊,常常深夜捧著兒子遺物流淚發呆,終於罹患重病,1978年夏與世長辭;半年後,夫人于立群在故居自縊。

 回想郭老去世前三個月,他曾抱病在人民大會堂發表《科學的春天》報告,他說:「親愛的同志們:我們民族歷史上最燦爛的春天到來了。我是上一個世紀出生的人,能參加這樣的盛會,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我們不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也需要自然科學和其他方面的巨人,科學是講求實際的,也需要創造和幻想,嫦娥奔月、龍宮探寶,《封神演義》上的許多幻想,通過科學今天都變成了現實……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探索無窮的真理吧……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擁抱這個科學的春天吧!」

 步出樹木掩映的大院,憶起兩位文化巨匠的彪炳勳業,雖已人去樓空,深深的親切感與滄桑感卻揮之不去。遺憾的是,梅蘭芳67歲就離開人世,成為中國戲劇界無可挽回的特大損失;郭沫若那《科學的春天》演講今天已變成現實,但他晚年的表現和遭遇,卻見仁見智令人反思。筆者不禁想起今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的話:「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還可能得而復失,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可能重新發生……」撫今追昔,此言發聾振聵啊!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叩訪大師故居 (2012-09-11) (圖)
詩情畫意:時 間 (2012-09-11)
亦有可聞:留得玉甲採碧珠 (2012-09-11)
來鴻:背影如花 (2012-09-11)
詞話詩說:驚 人 (2012-09-11)
歷史與空間:以畫寄意 (2012-09-09) (圖)
熱點時評:家有囍事 (2012-09-09)
文藝天地•浮城誌:狹 路 (2012-09-09) (圖)
文藝天地•詩意偶拾:致 芯 (2012-09-09)
文藝天地•短載:定向的河流(十四) (2012-09-09)
歷史與空間:秋瑾遇難前後人與事 (2012-09-05) (圖)
古今講台:登高.太平山 (2012-09-05)
人文世相:楊綰當朝天下喜 (2012-09-05) (圖)
亦有可聞:梯 子 (2012-09-05)
豆棚閒話:擺 譜 (2012-09-05)
畫中有話 (2012-09-05) (圖)
歷史與空間:馮道蠻有道 (2012-09-04) (圖)
詩情畫意:黃 昏 (2012-09-04)
人文世相:誰是真正的「英雄」? (2012-09-04) (圖)
豆棚閒話:一萬年 (2012-09-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