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行走在宮廷的西洋技藝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9-16]     我要評論

 ■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孫詠珊

 不說不知,滿族從入關伊始直到道光朝早期,已有西洋技藝人在宮廷中服務。別以為洋人在華人的世界吃香是件必然的事,西洋人當時要獲得朝廷的青睞,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可以試想想,在氣氛莊嚴的紫禁城內,偶有身材高大、金髮碧眼、深目鷹鼻的西洋人在華人中間穿梭往來,這個畫面何其新穎!

對西洋技藝人之徵召

 積極而慎重地收納並選用富西方科學、天文、藝術等知識的西洋技藝人為宮廷服務,一直是清代宮廷採取的基本策略。這個政策從順治皇帝開始,其間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長達200餘年,前後相續,未曾中斷。其中以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最具有代表性。

 康熙八歲開始當皇帝,他從執政初期已對西洋科技非常感興趣,深信學習西方知識能為己身和國家帶來進步和創造優勢。他在位期間,嚴格地區分單純的傳教士和身懷科學技藝的專長者,並主動徵召有才能的西洋人入京候用。康熙皇帝非常好學,他曾跟南懷仁等傳教士學習天文、數學、地理,還學習拉丁文。在眾多科學範疇中,康熙皇帝尤其熱愛數學。當傳教士在講解方程時,因句子冗長;發音又不清楚;也阻礙學習進度。康熙皇帝幾番冥思苦想後,他自創數學術語的漢語翻譯,他創造的數學術語如「元」、「次」、「根(解)」等既科學又簡潔,因此一直沿用到今天。

 宮廷沿用西洋技藝人絕對有助華人吸收新知識和事物,但是挑選過程也頗為漫長。當時宮廷要徵召西洋技藝人,須經過重重關卡:前期通報—廣東考察—禮儀培訓—護送進京—覲見試用—欽定去留等步驟。康熙皇帝對於西洋技藝人是持求才若渴的態度。

 到乾隆帝的執政時間,他所持的態度是:「中外之防閑,不得不嚴。遠夷之誠愫,不可不通。」可見他對中西文化是否可以和平地交流有猶疑,然而他也明白,中國與外國不論是交通、貿易上也要相通。所以,他在位期間,也致力化解宮廷中不同派別西洋技藝人之間的矛盾;採取措施使西洋技藝人能夠長期留在北京,終身為宮廷提供服務;對為宮廷服務的西洋技藝人的數量從整體上去調控。 

 可惜,後來隨著中外關係的變化,服務於宮廷的西洋技藝人最終消失。

西洋技藝人的構成

 綜觀清代宮廷裡的西洋技藝人,所涉及的專業領域十分龐雜,主要包括:西洋天文學家、西洋畫家、西洋鐘錶工匠師、西洋醫生、數學家等。我們重點介紹西洋天文學家,因為他們對當時的社會民生有重大的貢獻。

 天文曆算是西洋傳教士進身宮廷的重要階梯,他們帶來了新的天文學成果,足以滿足皇帝們對天文學的要求。可以說,在近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欽天監是西方傳教士大顯身手的地方,欽天監的監正、監副之職一直由西洋傳教士擔任。

 湯若望便是第一任的欽天監監正。他於德國出生,早年在意大利羅馬求學,有系統地學習自然科學和神學。1618年與金尼閣、鄧玉函、羅雅谷等人一起前往中國。1630年(崇禎三年)進入徐光啟主持的曆局,參與修訂中國曆法的工作。1644年清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湯若望仍堅守在北京,保護尚未鐫刻完畢的《崇禎曆書》木板。

 湯若望開創了清代欽天監監正由西洋人擔任的先河。他在擔任欽天監監正期間,修曆、製器、著書、天文觀測,成就矚目。尤其是在原來《崇禎曆書》的基礎上完成了新的曆書的編寫工作,這就是著名的《西洋新法曆書》。湯若望除了編修曆法以外,他還製作了各種的天文觀測儀器,北京故宮博物院如今仍然存有他製作的日晷。

工作模式和生活概況

 西洋技藝人在宮廷工作的模式主要有兩類:一是他們根據皇帝旨意進行相應產品的製造物品;二是皇帝提供諮詢服務,作他們的皇帝顧問。西洋技藝人作為清代宮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和其它中國工匠一樣,又有點不一樣的角色。西洋技藝人亦即是指作手工藝的技術人員,因此,他們在進行各種製作時程序是一樣的:首先由皇帝提出製作意向,由相關管理人員傳達給西洋技藝人,西洋技藝人根據皇帝的旨意設計或製作小樣,呈給皇帝閱覽。如果皇帝同意,就按照設計或小樣製作。如果皇帝有進一步的修改意見,再傳達給技藝人修改。

 至於生活,不要以為他們有一定的優待,其實他們的生活算是艱辛的。西洋技藝人一般是住在城內的幾個教堂內,從教堂到宮中還有相當的距離。因此,他們往往需要很早就動身前往宮中。如果從城內到圓明園承應,路途遙遠也更為辛勞。王致誠曾記述早晨七點即到宮門等候,則其從住處動身更早。

 工作條件方面,根據王致誠的紀錄:「余在內廷供奉繪事,勞瘁異常。其畫室僅數間平房,不可避寒暑。冬唯設一小爐,凍則呵筆從事,夏則炎熱蒸凍,室內如爐。……異於通常傳教之士,中國之人皆以為逾格之寵,而余則淡然默然。……終日遂供職內廷,實不蒂囚禁其中。」可見西洋人的居所條件並不優。

 膳食方面,「每日份例:盤肉三斤,每月菜雞七隻半。白麵十四兩,白糖、澄沙各五錢,甜醬一兩六錢,水稻米七合五勺,隨時鮮菜三斤。」每日果房份例:「紅棗、桃仁、圓眼、荔枝、西葡萄各二兩,隨時鮮果八個。」於膳食安排方面,尚算不錯,至少有菜有肉有水果。

中西文化交流和衝突

 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在宮廷服務的西洋技藝人面臨著文化的不同而產生的種種的不理解,而中國人也常用東方人的眼光和標準評判西洋技藝人的手藝,因此產生相當多的隔膜,甚至是激烈的文化衝突。

 比如繪畫,中國人往往將西畫與中國畫相比較,甚至讓畫家改變已經成型的繪畫方式。康熙時期的畫家馬國賢,到了宮中並沒有為他準備畫西畫的工具,只是讓他用中國的紙、絹和筆,按照中國畫的方法進行創作,他學習了幾個月才適應過來。 而乾隆時期的法國畫家王致誠的例子更能說明問題,當宮廷命令王致誠改習中國畫時,他大加抱怨:「我是歐洲畫派成熟的畫家,不需要再到中國來學習如何作畫。」

總結

 這些行走於宮廷中的西洋技藝人絕大部分都是以傳教士的身份來華,以自己的學有專長進入宮廷,他們不但在清宮相關領域中發揮了能工巧匠的巨大作用,而且對清代宮廷的知識建構、生活方式亦有所影響。他們的存在,使清代宮廷成為多元文化交融匯合的最為實在的場所。西洋技藝人服務於清代宮廷實際上是一場持續一百五十餘年的藝術、科學和技術傳播和轉移過程,是清代宮廷內中西文化交流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本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行走在宮廷的西洋技藝人 (2012-09-16)
來鴻:九月的鄉村 (2012-09-16)
歷史與空間:歷史讓人敬畏 (2012-09-12) (圖)
古今講台:謝謝這一片月光 (2012-09-12)
亦有可聞:新釀刺梨邀一醉 (2012-09-12) (圖)
心靈驛站:秋來採菱 (2012-09-12)
畫中有話 (2012-09-12) (圖)
古典瞬間:可憐王勃被人灌了墨水 (2012-09-12)
歷史與空間:叩訪大師故居 (2012-09-11) (圖)
詩情畫意:時 間 (2012-09-11)
亦有可聞:留得玉甲採碧珠 (2012-09-11)
來鴻:背影如花 (2012-09-11)
詞話詩說:驚 人 (2012-09-11)
歷史與空間:以畫寄意 (2012-09-09) (圖)
熱點時評:家有囍事 (2012-09-09)
文藝天地•浮城誌:狹 路 (2012-09-09) (圖)
文藝天地•詩意偶拾:致 芯 (2012-09-09)
文藝天地•短載:定向的河流(十四) (2012-09-09)
歷史與空間:秋瑾遇難前後人與事 (2012-09-05) (圖)
古今講台:登高.太平山 (2012-09-0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