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敏迪
宋人吳子良的《林下偶談,飲墨》載:「唐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汁數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改一字,人謂勃為腹稿。」於是見不少引用此段文字者稱王勃作文「飲墨汁數升」!但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則說:「王勃每為碑頌,先墨磨數升,引被覆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其實王勃並沒有飲墨汁的嗜好,《新唐書》在這段文字中加了「酣飲」二字,是說他還喝了酒。《林下偶談,飲墨》在說了:「俚俗謂不能文者為胸中無墨,蓋亦有據,《通典》:載北齊策秀才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東坡監試呈諸試官云: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飲;山谷次韻楊明叔云:睥睨紈褲兒,可飲三斗墨,又題子瞻畫竹石云:東坡老人翰林翁醉時吐出胸中墨。」以後,又把王勃腹稿的事加在了後面,看來,倒是應該給吳子良,灌上一斗墨水才對了。
《通典》的記載是:「北齊選舉,多沿後魏之制,凡州縣皆置中正。其課試之法,中書策秀才,集書策貢士,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輿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對。字有脫誤者,呼起立席後;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升。」後魏、北齊,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孝廉,字寫得不好,要喝下一升墨水以示懲罰!古人沒有現成的墨汁,也不知道是自磨自飲,還是有人代為磨好了墨,但要磨上一升,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差使。
後人常以「肚子裡有多少墨水」來形容學問的多寡,甚至以留洋為「喝洋墨水」。沒有儲備一定的學問,肚子裡自然就「沒有墨水」了。不過,如果不勤學、不斷積累學問,再灌多少墨水進肚,也是徒然的。
罰喝墨水據說是梁武帝為勸學而立了:「差謬者罰飲墨水一斗」的規定。《通典》和《隋書.禮儀志》等書都記載北齊是「飲墨水一升」。到了清人筆記中,則成了:「梁試進士不中程者,飲墨水一斗。北齊策秀才,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斗。」於是就出現了「一斗」究竟是多少的問題。按照通常的度量,十升為一斗。一下子喝下一升水尚且不容易,現在要喝一斗難喝的墨汁,恐怕非得花上幾個時辰才行。如此說來,李白斗酒詩百篇,也不見得高明到哪裡去了。而且如果梁武帝是為勸學而設罰,也顯然過虐。《項羽本紀》說:「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斗是酒器,一斗充其量有現在的半瓶也就差不多了。硯銘也有:「硯田一區,墨水三斗,不耕而獲」之句,筆耕一年也用不了太多的墨水。
墨汁絕對不是一種美味的飲料,估計不會有人喜歡喝它。不過古人的墨也並不是吃不得的東西,特別是一些加了特殊藥材的「香墨」,還能作為食品使用的。比如:清朝鹽商童嶽薦的《北硯食單》就有用松煙香墨磨汁,加醬油、酒,煨肉,燒製的「墨汁肉」。不過,吃完了大概嘴巴上總有些不雅的,而且吃進肚子裡的墨水,也很有限到不致反胃才好。至於罰人喝的墨汁,自然不會用香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