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評論員 郭中行
在今屆立法會選舉中,民主黨與民協同病相憐,民主黨分區直選只剩下四席;民協經營了十多二十年的九龍西老巢也丟失,而且他們都是被「盟友」所害,民主黨不消說,就是民協在九龍西一席也是失在公民黨毛孟靜之手。議席是政黨的生命線,歷經立法會選舉一役,民主黨與民協元氣大傷,於是有關兩黨合併話題近日再次在政界熱議。民協馮檢基在選後已表示,內部過往曾多次研究與民主黨合併,不排除有這可能性,但強調在考慮合併之前,雙方應先加強合作和結盟。而且民主黨在八年前已知悉這個要求,惟一直未有正面回覆,故現階段不會與民主黨合併云云。馮檢基的說法可視為談判策略之一,以目前的情況而言,合併對兩黨都是一個不壞的選擇。
合併未果源於權位之爭
事實上,政黨分分合合是很正常的事,民主黨前身也是由港同盟及匯點合併而成;民建聯也曾和港進聯合併;而在今屆立法會選舉聲勢甚盛的「人民力量」,也是由多個激進政黨團體組成。基本上每次合併對於政黨的發展都有正面作用。民主黨與民協在反對派是較為重視地區工作,在立場上亦是相對溫和,在路線及立場上較為類近,合併之後不但可以讓民協避免了逐漸「陰乾」的危機,也令到民主黨的地區實力得以補充,是一個雙贏方案。而現任民協主席廖成利也是一直主催合併。然而,有關建議卻一直只聞樓梯聲,始終未能達成共識,正是由於合併之後會影響不少人的利益所致。
不論民主黨或民協,都經常被批評為青黃不接,年輕人難以上位,掌權的都是舊人。如果兩黨成功合併,意味著現時大批民協領導層需要安置,即是要在民主黨開出大量職位讓民協中人進駐。就如當年劉慧卿帶著一班前線成員歸入民主黨後,她也得到副主席一職作獎勵。現在民協舉黨而來,一兩個副主席職位自然是少不免。但民主黨第二梯隊本身上位已是千難萬難,現在再突然出來大批民協中人爭位,他們上位之路更加無望。所以,不少第二梯隊甚至當權派都對合併不以為然,口中說歡迎,實際卻是多方阻礙。同時,民協與民主黨的地區樁腳在九龍西較勁多年,也積下不少積怨,現在要兩黨合一,以往恩怨一筆勾銷,對不少人來說都不容易接受,結果令到兩黨合併之議不了了之。
合併對雙方利大於弊
可以說,民主黨與民協合併的最大障礙,不在於立場路線以至互補性,而是權位的分配。現在經過選舉後,民主黨大敗,何俊仁已經立即問責請辭,相信黨內的領導層都會出現大洗牌,胡志偉、黃碧雲等人可望上位接班,而新一輩的區議員也可望進入領導層。在這種新舊更替的環境下,無疑令到兩黨合併的阻力大減。原因是舊人離去為新人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新一代逐步上位,對於讓出部分位置予民協問題不會太大。更重要的是,民主黨遭遇大敗後,面對公民黨、「人民力量」的合縱連橫,亟需重整旗鼓,最快的方法自然是收購合併,立即可為民主黨增加一個「超級區議會」以及九龍西多個區議會議席,這不但可以在議席上反制公民黨,而且有望強化九龍西地區實力,將來廖成利可以打出民主黨招牌,重新奪回九龍西議席,對兩黨都是利大於弊。
對本港社會而言,與公民黨、「人民力量」相比,民主黨、民協所代表的溫和路線依然是市民所樂見,也是本港政制能否繼續前進的一大關鍵。如果民主黨能夠與民協合併,並且堅持溫和協商路線,阻止激進派繼續擴張,相信對本港社會都是好事。不過,所謂「政治一天也嫌太長」,民主黨與民協最終能否「拉埋天窗」,就要等待下回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