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奧巴馬極力擴大對羅姆尼的競選優勢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0-20]     我要評論

汪 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10月16日晚在紐約州霍夫斯特拉大學舉行了第二場辯論,兩人就選民提出的內政外交問題激烈交鋒,令大選辯論戰進入高潮。

 由於奧巴馬在10月3日的首場辯論中失利,令對手羅姆尼成為大贏家,導致其壓力倍增。10月16日這場辯論被認為是奧巴馬的「背水一戰」,他事前作了充分準備,不像首場辯論時傲慢輕敵、語無倫次。例如這次當羅姆尼宣稱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時,奧巴馬能以人民幣大幅升值的數字予以回擊。

 奧巴馬也多次在辯論中主動出擊壓制對手,企圖迫使羅姆尼陷入守勢。而羅姆尼也不甘示弱,向奧巴馬直接發問挑戰,不惜打破辯論規則。

 由於這次辯論採取「市民會議」形式,蓋洛普公司挑選80多名未決定投票意向的選民參加,在現場向奧巴馬和羅姆尼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這就決定了兩位總統候選人需要與在辯論現場的選民溝通時打動選民。

 辯論會一開始,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在經濟問題上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進行了猛烈抨擊,而羅姆尼則在能源政策問題上向奧巴馬發起挑戰。羅姆尼稱奧巴馬的攻擊大錯特錯,並且說奧巴馬的政策並沒有讓美國人重新走上工作崗位。他還抨擊奧巴馬拒絕批准從加拿大到美國的Keystone XL石油管道項目。

 奧巴馬10月16日與羅姆尼對陣時的表現遠比第一場辯論更為積極並咄咄逼人。他在辯論中抓住機會提及經他簽署成為法律的公平薪酬措施,以及他對將避孕納入保險保障範圍的支持。

 羅姆尼在辯論中說,在幫助經濟上陷入困境的家庭方面,他能夠比奧巴馬做得更好。他說,如今生活在貧困中的女性人數比奧巴馬就職時多了350萬。

 美國總統選戰的焦點10月17日轉向女性選民,為贏得女性選民的支持,兩位候選人側重談論墮胎、乳腺癌和子宮癌篩查以及有關女性健康的其它方面的問題。

 羅姆尼的競選陣營近日播放一則電視廣告,說羅姆尼「完全不反對避孕」,並贊同在特定情況下的墮胎權。

 奧巴馬也做了一個新的廣播廣告,指責羅姆尼希望廢除將某些預防性保健納入強制保險範圍的措施。奧巴馬陣營播放的一則電視廣告指責羅姆尼今年早些時候承諾要結束對「家庭計劃」的聯邦資助。

 在大選前的最後幾周,女性選民令人意外地成為雙方競相爭奪的對象,一些民調顯示,羅姆尼已經縮小了奧巴馬在女性選民中的領先優勢。

 10月17日在艾奧瓦州開展競選活動時,奧巴馬手腕上戴了一個表達對乳腺癌關懷的粉色腕帶,奧巴馬還宣稱,當年輕女性畢業時,她們應當得到同工同酬的待遇。羅姆尼說奧巴馬未能充分促進經濟增長,而令美國女性失望;女性在就業方面遭遇挫折,還陷入窮困之苦;羅姆尼說自己擔任馬薩諸塞州州長時為高級政府職位的人選而審閱了一大堆女性的履歷。

 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第二場辯論結束後不久,由CBS News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發佈的兩個民調顯示,奧巴馬以微弱優勢贏得了這場辯論。

相關新聞
港人看十八大:十八大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劃時代里程碑 (2012-10-20)
管見集:反對派企硬拉布遺禍香江 (2012-10-20)
環球視野:承認爭議 回歸共識 和談解危 (2012-10-20)
奧巴馬極力擴大對羅姆尼的競選優勢 (2012-10-20)
港人看十八大:香港「十八大」後新機遇 (2012-10-19) (圖)
鄧小平和我們這一代 (2012-10-19)
專業建言:不能打開香港社會福利的潘朵拉盒子 (2012-10-19)
加快審批免費電視台 (2012-10-19)
「有守有為」應先守護一國原則 (2012-10-19)
反國教無疑是自斷炎黃根 (2012-10-19)
來論:黃毓民再作假誓不可姑息 (2012-10-18)
要求撤科霸道無理 國教自主應受尊重 (2012-10-18)
反對派輸打贏要才是真霸道 (2012-10-18)
關注組只會把民生政治化 (2012-10-18)
港人看十八大:香港社會對十八大的熱切期盼 (2012-10-18)
國民教育是崇高教育 (2012-10-17) (圖)
專業建言:修改立會議事規則 保障會議暢順進行 (2012-10-17)
成立最高層委員會解決樓瘋問題 (2012-10-17)
挑動兩地對立必遭市民唾棄 (2012-10-17)
政客「捆綁」生果金 長者慘當「人質」 (2012-10-1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