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這書探索了香港的粵語書寫狀況,值得一看。作者提供圖片
黃仲鳴
很多很多年前,與報館一位同事北上攻讀博士,他的研究方向是港式中文。可是,這位老兄剛自內地移居香港不久,他真的懂得甚麼是港式中文嗎?
我勸他改題目,他迄是不聽;指導老師非廣府人,只說這個課題不錯,可以深入研究,要我這香港人助他一臂。然而,這位老兄自視甚高,當然不要我從旁說三道四。結果,論文寫出來了,這才交給我過目。天!港式中文這概念他還搞不清楚,只是將一些其他人的文字拼湊出來,這怎得?但離答辯近了,改也無從改起。就這樣,他膽粗粗呈了上去。七位來自各校的委員,三位是粵語專家,四位雖是外省人,卻是知名的語言學家,真是應了「座中自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這詩句,論文自是被否決。
要研究港式中文,首要是來作一個界定。他將一些純粵語的詞彙和一些有音無字的生造字也算了進去,這就是港式中文了?
若干年後,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編著的《港式中文與標準中文的比較》這才出台(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二○○六年),這是比較清晰界定港式中文的學術論著。未知這位仁兄有沒看過?是否有為當年聽了答辯委員的否決後,毫無禮貌拂袖而去覺得羞慚?
這書十分清晰的分別了何謂港式中文和粵語中文。港式中文是「指完全運用標準漢語的書面語,與內地使用的標準中文屬於同一類型,當然,還有一些區別」,「夾雜少數粵方言的詞語,當然也不排除個別的英語或者文言成分」,這些詞語和語句如「即時暈低」、「義肢」、「撿過奶瓶」、「試過」、「遺下」等。
粵語中文則大量使用「粵方言特有的方言漢字,也可以說基本是粵方言的記錄。但是標準中文還是佔有一定的比例」,如「學鴷~國咁」、「等鼲搨@」、「穿乜飾物」等。
港式中文只須看了上文下理,外省人還可明白;粵語中文確實考起了他們,看不懂的料佔大多數。這兩種分法不無道理,例子如黃谷柳的《蝦球傳》,內中不少粵語詞彙,這可歸入港式中文;高雄的《經紀日記》,文言、白話、粵語夾雜,一路看下去,外省人都能看得入眼入心,看多了就明;但阿寬的《小男人週記》、黃霑的《香港仔手記》,粵語滿紙,還夾雜了不少英文,當屬粵語中文,如非香港人,相信會看了個頭昏腦脹。
其實,無論是港式中文抑或粵語中文的作品,都屬語文學。港式中文較雅,粵語中文較俗而已。這書所說的「試過」、「食飯」、「飲茶」、「睇書」、「堐情v等,都是港式中文,但本身就是粵語詞彙;因此,港式中文就是摻雜粵語的一種書面語。但書寫成文,與粵語中文仍有分別。攻博仁兄不察,這在學術研究上,當然是不及格。
有人問,港式中文值得推行嗎?我每答之:香港人嘛,但寫無妨。而有等文字工作者,根本就分不清甚麼是標準中文與港式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