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計佑銘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香港中華書畫藝術中心主席
行政長官梁振英去信立法會,表示樂意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解釋公眾關注的僭建事件,體現了他對事件開誠布公一以貫之的態度。無須諱言,梁振英未能及早察覺並處理僭建,事後有些地方又交代不清,引起公眾誤解,確實存有疏忽之處。不過,梁宅僭建是無心之失,事件並不涉及誠信問題。梁振英到立法會解釋之後,事件就應了結,讓他可以集中精神處理政務。必須清醒地看到,無論梁振英是否到立法會解釋,也無論梁振英怎樣解釋道歉,反對派都會繼續倒梁。所有建制派議員和社會人士,都必須摒棄成見,站穩政治立場,團結起來,旗幟鮮明地堅決挫敗反對派的倒梁行徑。
行政長官梁振英山頂物業的司法程序11月23日全部完結,他隨即於當日下午發表有關山頂物業的聲明,全面、完整、詳細向市民交代事件。聲明長達五十一段,可謂巨細無遺。當中先是承認四號屋的葡萄架及五號屋外的玻璃棚,是他入伙後加建,屬於僭建物。他解釋稱,今年六月向傳媒表示是上手業主留下,證實是自己記錯,將兩間屋混淆,責任在他。另一方面,他逐點交代被揭發六處僭建物的細節情況。包括: 「五號屋車位下的地牢」,專家認為不可能由他加建;至於「車位上蓋」,在搬入前已存在,目前已拆除, 「大閘」是之前已經存在,因為老化,搬入後曾更換;「地下低層客房外的40 平方呎搭建物」,梁振英表示,電動捲閘是他加上去,但已經還原。聲明顯示,梁宅僭建問題肯定存在,但絕非外界所想像般嚴重。事件之所以會愈演愈烈,一方面是梁振英自己的解釋失當,另一方面是外界受到誤導。
梁振英的聲明詳盡有誠意
梁振英聲明的末段列舉了三點理由,以證明自己是以誠懇態度面對問題:
第一,他在二千年購入物業後,曾聘請建築師向屋宇署申請作幾處大小不一的加建和改建,均嚴格遵守建築條例,也向屋宇署辦理這些申請手續,說明他對遵守有關條例和政策的基本態度。
第二,屋宇署多次提出要到室外或室內視察,他從不拒絕或拖延,而且往往在當天就安排由他聘請的建築測量師陪同視察。
第三,過去多年經常在該物業的室內外請客,客人包括傳媒,更多次在花園一帶,包括事後被指為僭建的玻璃棚和葡萄架、車位下的空間外面接受中外傳媒攝影攝錄訪問。事件曝光後,他也邀請了全部媒體入內拍攝並接受採訪。
這三點理由,完全可信。如果梁振英事先知道家中有僭建物而有意隱瞞,怎麼會多次帶傳媒、朋友參觀大宅,怎麼會毫無顧忌地邀請傳媒來家中隨意拍攝呢?
梁振英的聲明詳盡有誠意,公眾若詳細閱讀和消化後,事件應該了結。但反對派卻誤導公眾說梁振英沒有交代清楚。日前建制派與梁振英會面,氣氛坦誠,分析後認為梁振英在立法會解釋較為互動,比書面回應更好,認為大眾的接受程度會高一點,於是表示樂意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解釋公眾關注事項。
無論怎樣解釋反對派都不會罷休
對梁振英開誠布公一以貫之的態度,反對派仍然以種種歪理詆毀和抹黑。準備提出彈劾的社民連議員梁國雄聲稱,梁振英決定到立法會「解畫」,只是希望讓建制派議員有理由反對彈劾議案云云。公民黨聲言會協助梁國雄草擬彈劾議案。民主黨代主席劉慧卿聲言,高興有其他資深大律師,包括李柱銘、郭榮鏗等協助梁國雄草擬彈劾議案,若有關內容合理的話,民主黨會支持云云。
事實上,無論梁振英是否到立法會解釋,也無論梁振英如何解釋,反對派都會以「三部曲」方式,即提出不信任議案、引用《特權法》調查、以及彈劾議案來推動倒梁逆流。反對派全面圍攻梁振英及其領導下的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部署不會改變。行政會議成員、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現時梁振英願意到立法會交代僭建事件,希望就此能夠有一個了結,不要再纏繞下去,她強調社會上還有很多民生問題需要梁振英處理,應給他一些時間落實施政。她認為,「無論特首如何解釋,(反對派)亦不會滿意,反而會繼續引申更多問題,亦預計他們會用盡所有方法,包括不信任動議、特權法、彈劾動議等,早就預到。」
挫敗倒梁行徑 給梁振英施政機會
梁振英及其領導下的新一屆特區政府,正處於香港歷史上一個關鍵的時期。香港能否抓住機遇,借助十八大提供的巨大空間和機遇,解決香港的深層次問題並再創輝煌,關鍵在於梁特首能否正常和有效施政。十八大期間,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強調,梁振英是按照基本法經過選舉及中央任命成為特首,中央會堅定支持他,希望香港各界也能像中央一樣支持梁振英。
反對派倒梁,並非只針對梁振英個人,而是要製造憲制危機,企圖圍剿中央堅定支持的梁特首,癱瘓特區政府施政,並打擊和震懾立法會的建制派議員,向整個愛國愛港陣營和中央挑戰。梁振英開誠布公一以貫之,到立法會解釋之後,僭建事件應該了結。所有建制派議員,不應在梁宅僭建事件尾隨反對派糾纏不清 ,更不能與反對派沆瀣一氣,而必須摒棄成見,站穩政治立場,團結起來,旗幟鮮明地堅決挫敗反對派倒梁「三部曲」,讓梁振英能夠帶領香港各界人士,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深化內地與香港經貿關係,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
|